古代社会的阶级划分比较清楚,简单说来,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战国时代的孟子肯定这样的二分法,亦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用清楚的语词来说,君子是统治者,泛指贵族及其子弟;小人是被统治者,又称为民(百姓)。当然,“君子”在儒家的观念中,已经转化为修养德行、追求完美人格的有志之士了。
《易经》第十一卦是泰卦,卦象是“地天泰”。为什么地在上而天在下这种完全颠倒的情况,反而是个泰卦呢?原因是:天是乾卦,也象征国君与君子,亦即统治者;地是坤卦,也象征庶民百姓,亦即被统治者。现在天在下,表示统治者来到百姓之下,可以探求民隐,使上下之间的心意得以沟通。“泰”即是通达之意。
《彖传》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只有天到地的底下,才可以说是天地交,因为天的本性依然在上,所以它会往上走;并且一卦六爻的运行方式,原本即是由下往上。于是,底下三个阳爻将会带着后续的阳爻往上走,结果将使上面三个阴爻逐一退出卦象。阳爻代表君子,而阴爻代表小人,所以《彖传》又说:“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意思是:君子的作风在成长,小人的作风在消退。这显然是一件好事。
《大象传》说:“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意思是:君主由此领悟,要根据天地运行的法则来设计制度,配合天地运行的条件来助成效益,借此引导百姓。这段话可以代表整部《易经》的精神所在,就是要依天道以立人道。
泰卦六爻的内容很丰富。以九二为例,“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意思是:包容广阔,采取徒步过河,不因为遥远而有所遗漏,失去朋党,守中而行受到推崇。这几句话是政治人物的座右铭。以下分四点来谈。一,九二有六五正应,可以由下往上,涵盖天地,包容天下,这是有仁德。二,“用冯(凭)河”,直接徒步就要过河,这是有勇敢果决的行动。三,“不遐遗”,再远再小的事,他都不会疏忽,这是有智慧。四,“朋亡”,没有朋党,才可大公无私。由此可见,九二展现了仁、勇、智、公这些美德,自然大受推崇了。
事实上,各爻的爻辞都不错。初九是“征吉”,向前推进而吉祥,因为它在乾卦底部,上有六四正应,理当勇往直前。九三面临上下卦之际,不必太紧张,“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意思是:在艰难中正固,没有灾难。不必担忧,保持诚信。在食物上有福可享。九三阳爻居刚位,又有上六正应;它面临上面三个阴爻,处境艰难,必须正固,但是发展的空间也很大,所以说“于食有福”。
上卦三爻以六五最好,“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意思是:帝乙嫁来妹妹,以此得福最为吉祥。帝乙是商王,曾将妹妹许配给周伯(季历),生下周文王。虽然贵为王妹,嫁给诸侯也须依礼制规定,顺从其夫。六五与九二正应,表示阴要从阳。“元吉”出现了,上下配合,完美无比。于此可以对照坤卦六五的“黄裳,元吉”。
六四爻辞有“翩翩”一词,因为它面对底下三个阳爻的进逼,立足不稳,变得轻飘飘的。六四阴爻居柔位,实力不足以挡住攻势。到了上六,“城覆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意思是:城墙倒塌在壕沟里,不要出动军队。从乡邑传来命令,正固将有困难。古人筑城时,城外挖土成为护城河,土则堆砌成墙,现在墙倒,土又回到壕沟里,这表示“物极必反”。大势所趋,不必用兵;上六即将退位,准备接受新局面。
我们常说“否极泰来”,而《易经》的顺序却是“泰极否来”。这是物极必反的双向描写。至于“三阳(羊)开泰”,则是大家口中的吉祥语,有泰卦的卦象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