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人选锁定后,张居正又精心设计了路径。
冯保有一个干儿子,就是他的管家,叫徐爵,此人过去在军队干过,后来因为犯事儿当了逃兵,拐弯抹角就被冯保收留了。这个人脑子挺好使,腿脚也勤快。于是,张居正就嘱咐自己的管家游七,和他交朋友,拜为兄弟。
游七对他新交的大哥,真是很够意思,送礼、请客,热乎得连徐爵都不好意思了。
谁知道,岂止是小兄弟对大哥那么好,就连小兄弟的主人,堂堂的中央主要领导干部张居正,对徐爵也很热情。经常把他请到家里去,贵重的礼品、价值不菲的银票就不说了,张大人竟还把他引入书房共进晚餐,说不定还要敬他一杯呢!徐爵真是受宠若惊,感激不尽。
说吧,有需要用着小人的地方,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估计徐爵会这样表态的。
徐爵不是太监,张居正或者张居正的“秘书”见他,即使万一被人知道了,也没有大的风险的。于是,徐爵就成为张居正的地下“联络员”了。冯保当然也求之不得。要搞垮“高胡子”?那太好了,正发愁没有人帮忙呢!如此一来,冯保、张居正外加徐爵,如同一体,形成了对高拱的秘密包围圈!他们里应外合,拼命挖陷阱!
当高拱请求为内阁充实人员的时候,张居正拟好了批示,要冯保抄上去批了下来。当然,张居正很聪明,他会认真琢磨,让皇帝觉得这个批示不错;让高拱也无话可说。任何人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因此也就不会有风险。
高拱心里明白,张居正这样做,是隐含着深谋远虑的。他知道现在张居正正勾结冯保要整垮自己,内阁里有其他人,旁观有人,影响施展;况且,按照制度,只要自己受到攻击弹劾,即当回避,而张居正一个人独在内阁,就可与冯保内外为计,收拾自己了。
所以高拱感叹说,张居正此计“其谋至深”!但是,既然皇帝已批示了,况且说的话表面看来是那样令人感动,还能怎么办呢?高拱只能仰天长叹:“将奈之何?”
想想看,张居正就在高拱身边,内阁里研究工作,两个人说的话、考虑的问题,彼此都很清楚。但是要盖“橡皮图章”的时候,就要看张居正的意思了。他有什么想法,就拟好批示,交到冯保手里,从中批出,叫别人都以为是出自皇帝的意思,而张居正呢,总是袖手旁观,佯为不知。
这样的事,简直太多了。但是,给外人的观感却是,张居正在尽心辅佐高拱,并且忍受着高拱的压制!人家看在生死之交的分上,以大局为重,以朋友的情意为重,一切都忍了! 实在太够意思了!这样的好人,真是太难找了啊!
高拱呢,面对这一切,只是“莫可奈何”!所以,《明史窃·张居正传》的作者不禁感叹说,高拱已被张居正“弄于股掌中矣”!可怜的高拱,竟是束手无策!
实际上,哪里是无策啊?是高拱太相信感情,太讲究牌理!我估计,高拱未必像他后来回忆录里讲的那样,对张居正的阴谋已经一清二楚,最多也是半信半疑。他太重感情,可能是倾向于不愿意相信、不敢相信自己的金石之交会真的在背后捅刀子!即使觉察出来张居正和冯保勾结的动向,高拱仍然不愿意把自己曾经的好朋友想得太坏。毕竟,张居正在高拱面前,伪装是很巧妙的。
但是,还有一点不能不说,那就是,高拱太看重牌理。
以高拱和隆庆皇帝的关系,只要单独和皇帝见面说说情况,问题自然可以解决。但是,他不想这么干,觉得这样做似乎不够磊落,在牌理上就属于做手脚。他自己不主动找机会也就罢了,即便是有这样的机会,高拱也主动放弃了。有一天,刚刚和高拱、张居正两个人谈完话的皇帝,又派人叫高拱进去说话,而且很可能是和他谈自己的身后安排的。因为刚才谈话的时候,皇帝就说,自古帝王身后事要早安排。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可是,高拱却觉得,内阁里就他和张居正两个人,自己一个人进去,会引起外边的议论,会让别人觉得,两位阁臣一个重、一个轻,从而对张居正的威信有损,对团结不利。于是他答复说,请回皇上的话,两位阁臣一起进去说话。
高拱就是这样死认牌理。
不是说整垮高拱不容易吗?摸透了高拱这一点的张居正,根本就不要公开出面,就把他玩在股掌中了!朋友了一场,有这样一个收获――摸透了对方,对张居正来说,和高拱交朋友,实在太值得了!
冯保有一个干儿子,就是他的管家,叫徐爵,此人过去在军队干过,后来因为犯事儿当了逃兵,拐弯抹角就被冯保收留了。这个人脑子挺好使,腿脚也勤快。于是,张居正就嘱咐自己的管家游七,和他交朋友,拜为兄弟。
游七对他新交的大哥,真是很够意思,送礼、请客,热乎得连徐爵都不好意思了。
谁知道,岂止是小兄弟对大哥那么好,就连小兄弟的主人,堂堂的中央主要领导干部张居正,对徐爵也很热情。经常把他请到家里去,贵重的礼品、价值不菲的银票就不说了,张大人竟还把他引入书房共进晚餐,说不定还要敬他一杯呢!徐爵真是受宠若惊,感激不尽。
说吧,有需要用着小人的地方,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估计徐爵会这样表态的。
徐爵不是太监,张居正或者张居正的“秘书”见他,即使万一被人知道了,也没有大的风险的。于是,徐爵就成为张居正的地下“联络员”了。冯保当然也求之不得。要搞垮“高胡子”?那太好了,正发愁没有人帮忙呢!如此一来,冯保、张居正外加徐爵,如同一体,形成了对高拱的秘密包围圈!他们里应外合,拼命挖陷阱!
当高拱请求为内阁充实人员的时候,张居正拟好了批示,要冯保抄上去批了下来。当然,张居正很聪明,他会认真琢磨,让皇帝觉得这个批示不错;让高拱也无话可说。任何人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因此也就不会有风险。
高拱心里明白,张居正这样做,是隐含着深谋远虑的。他知道现在张居正正勾结冯保要整垮自己,内阁里有其他人,旁观有人,影响施展;况且,按照制度,只要自己受到攻击弹劾,即当回避,而张居正一个人独在内阁,就可与冯保内外为计,收拾自己了。
所以高拱感叹说,张居正此计“其谋至深”!但是,既然皇帝已批示了,况且说的话表面看来是那样令人感动,还能怎么办呢?高拱只能仰天长叹:“将奈之何?”
想想看,张居正就在高拱身边,内阁里研究工作,两个人说的话、考虑的问题,彼此都很清楚。但是要盖“橡皮图章”的时候,就要看张居正的意思了。他有什么想法,就拟好批示,交到冯保手里,从中批出,叫别人都以为是出自皇帝的意思,而张居正呢,总是袖手旁观,佯为不知。
这样的事,简直太多了。但是,给外人的观感却是,张居正在尽心辅佐高拱,并且忍受着高拱的压制!人家看在生死之交的分上,以大局为重,以朋友的情意为重,一切都忍了! 实在太够意思了!这样的好人,真是太难找了啊!
高拱呢,面对这一切,只是“莫可奈何”!所以,《明史窃·张居正传》的作者不禁感叹说,高拱已被张居正“弄于股掌中矣”!可怜的高拱,竟是束手无策!
实际上,哪里是无策啊?是高拱太相信感情,太讲究牌理!我估计,高拱未必像他后来回忆录里讲的那样,对张居正的阴谋已经一清二楚,最多也是半信半疑。他太重感情,可能是倾向于不愿意相信、不敢相信自己的金石之交会真的在背后捅刀子!即使觉察出来张居正和冯保勾结的动向,高拱仍然不愿意把自己曾经的好朋友想得太坏。毕竟,张居正在高拱面前,伪装是很巧妙的。
但是,还有一点不能不说,那就是,高拱太看重牌理。
以高拱和隆庆皇帝的关系,只要单独和皇帝见面说说情况,问题自然可以解决。但是,他不想这么干,觉得这样做似乎不够磊落,在牌理上就属于做手脚。他自己不主动找机会也就罢了,即便是有这样的机会,高拱也主动放弃了。有一天,刚刚和高拱、张居正两个人谈完话的皇帝,又派人叫高拱进去说话,而且很可能是和他谈自己的身后安排的。因为刚才谈话的时候,皇帝就说,自古帝王身后事要早安排。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可是,高拱却觉得,内阁里就他和张居正两个人,自己一个人进去,会引起外边的议论,会让别人觉得,两位阁臣一个重、一个轻,从而对张居正的威信有损,对团结不利。于是他答复说,请回皇上的话,两位阁臣一起进去说话。
高拱就是这样死认牌理。
不是说整垮高拱不容易吗?摸透了高拱这一点的张居正,根本就不要公开出面,就把他玩在股掌中了!朋友了一场,有这样一个收获――摸透了对方,对张居正来说,和高拱交朋友,实在太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