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我其实没有资格讲。我只在北大读了四年书,并没有上过清华。虽然毕业后频频去清华,和不少清华学生有过接触,但那毕竟是隔一层。以下讲的,不过是北大的偏见,望清华的同学见谅。
刚刚考上北大,就跑到中学的语文老师叶向忠那里报喜。那时才知道他是建国后北大的第一任党组书记,后来被整到了中学。其实我们准备高考时他已经恢复名誉,可以高就了。但他说我们班上有三个有出息的学生他不能放下不管。等我们一考上大学,他也就从中学出来了。
听到我上了北大,他先是恭喜了我,然后就如数家珍地讲北大和清华的区别:北大松,清华严;北大讲自由,清华讲纪律。一个天才,最好到北大发展,因为学校管你的少,你可以自由发展。清华则不同,不管你才分如何,大体都要上学校的课。而这些课不仅时间很多,要求也很高,对付功课会耗尽你的精力,自然也就很少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过另一个结果是:“清华产品”质量比较整齐,即使最差的清华学生,只要能毕业,那就是靠得住的。北大则没谱儿了。有非常天才的学生,但也有些学生,上了四年白混过去,照样毕业,什么也干不了。
中学教师一般对人一生影响最大,何况叶老师这样一位非凡的老师。我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到了北大有机会还问老师是否如此。一位老师说:哈哈,北大清华的对比是有名的。咱们北大的特点就是四个字--“自由散漫”。当年青年节北京高校去天安门集会,北大学生如同遛马路一样,大大咧咧,有说有笑,一完事队伍全散了,闹得喇叭里组织者直叫:“北大同学,请你们遵守纪律、保持秩序!”再看清华,一色的白衬衣、蓝裤子、绿球鞋,队伍严整,一丝不乱。这也怪不得为什么北大能折腾了。
我一听心中大喜。因为我上中学时,每次总结优缺点,我的缺点都是“自由散漫”。我当时还挺得意,觉得这样挺“资产阶级”的,有些优越感。我们的教育就是这么奇怪:你越批资产阶级、“小资情调”,这些东西在孩子心目中就越“酷”。我由此相信,在北大,我接受的是自由教育,进而很有些优越感。
北大清华的传统是怎么形成的实在很难说清。大概又需要一个博士论文来讲清楚了。记得当年在北外主编了最通行的英语专业教材的许国璋教授来做过一次讲座。他当年是清华的学生。据他说,1949年以前现在北大的地方是燕京大学,那是洋味十足的私立学校,多是富家子弟,做派自然很潇洒。当时燕京女生的旗袍,领导着时装潮流。清华则以公派生为主力,学生用功,生活简单严谨。可见,北大的精英传统,实在也不全值得那么自豪。
不过,1949年以后学习苏联进行院系调整,高等教育走向极端专业化的道路。清华的文科被取消,变成了一个纯理工的大学。在某种意义上,这就不是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了。没有文科的存在,清华就变得非常枯燥乏味。特别是理工科基本是男生的领地,社会也有女孩子不宜学理工的偏见。结果清华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后来清华男生向我抱怨:为了追某个寝室里的一个女孩子,男生有时不得不每天为那个寝室六个女生打热水!我当时还很奇怪:难道另外五位稀缺的女孩子就没人追吗?如今在美国,女孩子读书超过男孩子一头,结果大学也男女比例失调,许多大学不得不降低对男生的录取标准。有些女权主义者抗议,说女性刚有成就就被压制。但她们很快也哑了:如果一个学校男生太少、女生太多,男生女生就都不报那个学校。毕竟大学不仅仅是读书,也是谈情说爱的地方。学校的教育必须考虑这一面向。特别是一对男女在大学恋爱最后结婚,就会把大学当成自己的感情故乡,或自己的家,以后拼命捐款回来。 美国的大学,自然非常注意学生们的感情环境。中国大学则基本不考虑这些。大学是培养工具的地方。当时清华在这方面,自然也走得比北大更极端了。看看美国的几所理工大学,如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都有良好的文科课程。几年前麻省理工的中国学生抗议学校的一个描绘甲午战争日本版画展览,说人家辱华。那些版画当然是辱华的,但展览的目的是展示日本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是如何建立的,展览者对这些版画当然有强烈的批判意识。这在美国学术界也是非常热门的话题。可惜,受了这么好的教育,乃至能上麻省理工的中国学生连这么简单的事情也不理解,无理取闹,自取其辱。也可见我们那种培养工具或者“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理工教育,有时培养出来的人竟是精神残疾。也正是如此,我对清华恢复文科非常欢迎。只是希望校方不要觉得文科仅是几个专业而已,而是把文科当成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话说回来,虽然我自己觉得接受北大的教育更优越,我从北大的“自由”中,还是有得有失。关于这个问题,还是下篇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