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赵氏的稻草

战国就是一场游戏 作者:韩单


意外,这个世界总有意外,各种各样的意外,这是个精彩的世界。

范氏和中行氏在政治上取得国君的支持,在法律上认定了赵鞅是“始祸者”,军事实力上以二敌一,可谓算尽了机关,占尽了优势。

人算不如天算,范氏和中行氏两家算尽了机关却还是失算了。正如同赵鞅犯的错误一样,范氏和中行氏犯了同样的错误,赵鞅在处死邯郸午的时候忽略了邯郸午背后的另外二卿,而范氏和中行氏攻打赵鞅的时候同样忽视了晋国剩下的三卿——智氏、魏氏、韩氏。

这就像一场拔河比赛,范氏和中行氏扯着绳子的一头儿,另一头儿是孤孤单单的赵氏,眼看着就要把赵氏一家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了,没想到竟有人在赵氏背后抓住了绳子。

范氏和中行氏发兵攻打赵鞅,战争首先在晋国首都开幕,随后赵鞅不支,退守晋阳。范氏和中行氏随后赶上,发兵围困晋阳。晋阳,就是此次战役最主要的战场。

早在很多年前,赵鞅就派出手下最得意的谋臣董安于大规模地修筑晋阳城防,使之真正地变成金城汤池,成为赵氏最坚固的大后方。事实证明,晋阳经受住了考验,二家围城年余,始终攻克不下,千里之外的其他几家也没闲着,他们不喜欢看着范氏和中行氏二家坐大而不管,他们也想做一回锄强扶弱的善事,有意思的是他们同范氏和中行氏一样,在争取一个动手的理由。

晋国国君是住在晋国的首都绛的,而战争的主战场在百里之外的晋阳,这里面就有点故事了。赵鞅退守百里之外,范氏和中行氏追到百里之外,双方激战正酣,却把一个人漏了出来。这个人虽无权无势却很有用,这就是晋定公。

智、魏、韩三家达成救赵的协议,向国君摊牌。面对两家的压力尚且不能承受,这次一下来了三家,晋定公快疯了,这年头做个国君其实挺难的。

智砾出任谈判代表,向晋定公建议,一定要把赵、范、中行氏三家一起定为“始祸者”,都是叛乱分子,一起收拾了算了。而晋定公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吧。

有了出师之名,这次三家还多了个心眼,簇拥着国君一起去讨伐叛乱了。

范氏和中行氏本来是取得了国君的支持,名正言顺地去讨伐叛乱分子赵鞅,这倒好,仗还没有打完,国君就变卦了,自己反而被打成了叛乱分子,这种心理落差太大了。晋阳城防坚固,好久没攻下来,现在背后又有来添乱的,范氏和中行氏打仗打昏了头,居然发兵进攻晋定公。

在晋国,你做什么都可以原谅,唯一不能的是对国君无礼,人家国君再无权,再无兵,始终是一国之君,代表舆论的导向。范氏和中行氏发兵进攻了晋定公之后,再想在晋国立足,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晋国这个山头注定要有两只老虎提前离开,范氏和中行氏是执意要走了。

本来六卿你打我我打你,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国君只是个观望者,不小心被人拉了进来,那也是被迫的,无论是谁都没有理由进攻国君,如果你做了,那就是叛乱!

拔河比赛,实力对比四比二,舆论一直倒向智、赵、韩、魏这一方,所以范氏和中行氏败了,败得还很狼狈。范氏和中行氏失败后只有逃亡,渐渐地退出了这场只能输不能赢的比赛。

赵氏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教训,从阴影中走出,麻烦随之而来。

智氏早就为此次事件定性了,赵、范、中行氏都是这次内乱的“始祸者”,现在范氏和中行氏败了,跑了,并且付出代价了,赵氏也总得表示一下吧。

智氏家族一定要追究赵氏发难的责任,赵鞅比较犯难。

其实智砾并不想要赵鞅的命,他只是不想再在人间看到董安于了。书中说是因为董安于和智砾的谋臣梁婴父有过节,其实我更愿意相信的是,智砾看到了董安于的可怕。

董安于,传说是秉笔直书赵盾弑君的董狐的后人。作为赵氏家族的首席谋臣,董安于对赵氏功不可没,董安于为赵氏出了好多主意,晋阳城也是董安于主持修建的,在日常的生活中,董安于的精细程度也不亚于赵鞅的保姆。关于这点,曾有两个故事:

一天,赵鞅从晋阳前往邯郸,走着走着忽然不见了董安于,于是下令停车。拉车的人问道:“为什么停下来呢?”

赵鞅说:“董安于掉队了,我等等他。”

拉车人说道:“您的一举一动都是三军的大事,怎么能因为一个人而停下来呢?”

于是赵鞅下令继续前进,但刚走了不久又停了下来,拉车人准备上前再次劝谏时,却看见董安于赶了上来。

赵鞅和董安于两个人边走边谈,赵鞅突然惊道:“哎呀,我忘了安排人把秦晋交界的路口堵上了。”

董安于回答道:“这正是我行军落后的原因。”

赵鞅说道:“我忘了让人把府中的珍宝拉上了。”

董安于回答道:“这正是我行军落后的原因。”

赵鞅说道:“行人(外交官)烛过年纪大了,凡他说的话无不为晋国人所学习和效仿,我走得匆忙,忘了向他辞行并聘问了。”

董安于回答道:“这正是我行军落后的原因。”

赵鞅说道:“那咱们继续赶路吧!”

另一个故事是:

董安于曾担任赵氏的采邑上地的长官,赴任途中经过山区,看见一道深涧,两边石岸陡峭,如同刀削,险峻无比,就询问当地人:“这条涧有人下去过吗?”

“没有。”

“有没有不懂事的小孩或者痴聋狂悖的人下去过?”

“没有。”

“有没有牛马犬猪下去过呢?”

“没有。”

董安于喟然叹息,“我知道怎样去治理上地了。如果我的执法决不宽赦,犯了法就像掉进这道山涧一样必死无疑,那样就再没人敢于犯法了,怎么可能治理不好呢?”

看完以上故事,大家都能得出结论,作为赵氏的谋臣,董安于执法严明,心细如发,实在是赵氏的股肱,而智砾就是瞅准了这一点,要置此人于死地,并且给赵鞅下达了最后通牒,一定要按照晋国的法律惩办始祸者董安于。

让赵鞅对董安于下手,他是做不到的,问题是一定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关键时刻董安于再一次挽救了这场危机。董安于自缢而亡,死后被陈尸晋阳示众,赵鞅通知智砾,说始祸者董安于已死。

此后,董安于的灵位被供奉在赵氏宗庙,世代享受祭祀。

随着董安于的逝去,赵氏将一场危机消于无形,成功地保住了自家在晋国的一席之地,而范氏和中行氏却永远地不能回来了。从此以后,晋国的这座山头上只有四卿——智、赵、韩、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