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两会之春”与改革之路

舒立观察 作者:胡舒立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起点仍然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改革与发展仍然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

2007年3月上中旬的全国人大和政D?“两会”,是国内一年一度的春季舆论聚焦点。开会前两周来,从报刊电视到网络民间社会,已经是“两会寄语”、“两会民声”纷至沓来。从这些讨论中可以观察到,就对“两会”的期待而言,社会上已经具备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基调的共识,但对通往和谐社会之路则有不同想法,概而言之可称:我们正在什么起点上走向和谐社会?该采用什么办法建立和谐社会?

有种认识的声音并不很大,却很引人关注。这种认识把“和谐”同“改革”有意无意对立起来,似乎推进改革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会造成冲突震动,导致社会失和,因此,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放慢改革步伐。更有极端的观点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差距扩大、地区发展失衡、社会矛盾加剧、官员腐败成风等经济社会问题,正是25年来改革所带来的后果,要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就要走回头路。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对当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包办一切造成的贫穷和孱弱,竟然如此健忘,让人难以理解。无怪乎他们往往无视国情,倾向于高估现有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主张以高福利一步到位地解决现有的社会矛盾。

应当看到,尽管经过20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而且有望在可预见的将来成为最大的经济体,但今天的中国仍然是一个不发达国家。就真正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国民收入而言,中国至2005年仅达1740美元,比通常意义上的人均收入千元以下的“穷国”情况略好,但至多也不过是偏低“小康”水平,尚逊色于à?丁美洲和东南亚一些同属“小康之列”的国家。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最低亦在5000美元以上,高至4万至5万美元。这远非中国今天之发展可望其项背。如温家宝总理日前发表专文所指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所以,我国今天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发展的经验表明,一国经济从穷国低点起步,越过人均1000美元的界线并不困难,但由“小康”进入发达,迈过5000美元界线者,其实相当罕见。长期徘徊于“小康”或偏低“小康”,不时经受波动、徘徊和倒退,倒是常见的经济现象。因此,今天的中国还是需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面对现实,我们完全认同温总理提出的主张:当前的任务仍然是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相应地逐步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就需要把已经确定的市场导向的改革深入地进行下去。

当然,改革需要阶段性强力推进,难免有震荡、有摩擦;特别是中国改革以渐进模式走到今天,那些在过渡早期得到好处的“中间利益集团”已经相当强大,很可能与反对改革的保守者结合起来,成为改革阻力,使改革继续深化变得非常困难。但改革的决心绝不能动摇,而且必要的改革成本正是建立未来和谐社会之必需。

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是一个全方位的改革过程。2006年秋天,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这可以理解为对现在改革特点和改革任务的基本概括,也揭示了不同领域的改革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为条件。因此,深化改革必须综合考虑,全方位推进。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遇到了重重挑战,“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时不我待。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推进民主化进程,建立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同时,政治体制的改革也需要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同步。其中,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容不得倒退,而且应当继续深化,打攻坚战。当前的一系列既定改革方案--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到打破行政垄断,实现稀缺资源公正、公平的市场化配置等,均应坚持推进。而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方面亦要加大市场化的改革力度,更可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的重要契机,进行重大制度性推进。

一年前的“两会”之春,中央和政府领导人重申了“改革不动摇”的决心,得到了与会者和社会舆论的高度认同。今年的“两会”之春重来,很可能会听到推进改革的动员部署,我们有此期待。

-2007年第5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