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逍遥的味道(4)

庄子的享受 作者:王蒙


  读书人总要牛气冲天那么一两下子的,越是不得志,越是受到俗人的冷遇,越要编出点故事词句,自我膨胀以求满足。
  
  小大之辨?必须大够了火候,才能不玩世俗,不玩外物,不玩名利地位。但是只要一有辨有辩,就没了逍遥自适,何其要命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不知道为什么,庄子多次嘲笑那些自己得意洋洋的小官僚小官吏(其实在俗世他们被认为是显赫的高官--大人物的),嘲笑那些能混上一顶乌纱帽,能投合一乡一里一块土地上的人的心意,能因其品格而得到国君的首肯,进而成为一个什么侯国的土土的人五人六的家伙。从他的“行比一乡”的说法中,联想到此前他对于鲲鹏的吹嘘,你不难看出庄子对于土的轻视与对于洋(北溟南溟)的向往来。庄子说,这种土土的人五人六,他们的见识不过是小蝉、斑鸠、朝菌、蟪蛄的水准罢了。
  
  可以推测,莫非是庄子受过他心目中的小官小吏的气?庄子要在自己的言论中报复这些见识有限,挟权自重的土包子。
  
  庄子是思想家,是幻想家,是文章家,是大师,他对于现世的俗人的形而下的东西,有一种高傲的轻蔑。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说是高人宋荣子就嘲笑那些得意洋洋的地方小官吏。宋荣子可了不得。举世夸奖他,举世非议他,他都不放在眼里。他搞得定内外的区分,不受物议即外物的影响。他辨得清荣辱的处境的应对。他对世界,没有什么斤斤计较的追求。虽然如此,他仍然有待于提升,他仍然有做不到的地方。
  
  庄子强调一个人要特立独行:举世夸赞,不足喜;举世反对,不足忧。这比老子的宠辱无惊说得还强烈,还掩盖不住火气。是不是他有过与公众对立的不愉快的经验呢?到了后世,到了北欧的易卜生那里,真正有远见的至人圣人,则被攻击为“国民公敌”矣。
  
  庄子拿一个叫做什么宋荣子的例子说事儿。所谓定乎内外,辩乎荣辱,这里的含义并未发挥,与前文对照,定乎的主要是内,内力超常,才能不在乎举世的誉与非,同时定于外才能明于外,将外置之度外;于是能够物物而不物于物(主动地操控外物,而不为外物使役控制),不至于只能被动地迎合外物、常常难合外意、永远尴尬狼狈、捉摸不透命运。而辩荣辱,则恰恰在于不为举世的荣辱之论而干扰。数数然,写出了俗人的进退失据、得失无端的斤斤计较与嘀嘀咕咕。
  
  一般人很难做到宋荣子这一步,谁能完全不受外物的影响?谁能完全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语出范仲淹《岳阳楼记》)?谁能完全感觉不到异化、感觉不到个人与环境的疏离?人们其实也难以做到视外物如无物。中国人从俗的说法则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就算是降格以求的中庸之道了。
  
  宋荣子够厉害的了吧?一句话,“犹有未树也”,五个字毫不费力地把宋荣子的标杆又超越了。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话说列子乘风出行,潇潇洒洒,出类拔萃,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其实列子并没有吭哧吭哧地去练功去求福。他倒是不用在地上奔波了,但仍然要等待与依靠风的力量与自己的发力等才能飞行。如果不是这样,而是遵循天地的大道,运用六合即三维空间之气势,或运用阴阳风雨晦明之六气,游走于无穷之中(不只是十天半月了),那还有什么需要等待的呢?所以说,至人用不着惦记自身,神人用不着修练功法、用不着追求事功,而圣人呢,连名声也毫不在意,连思辨也无需进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