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2)

日本战国史 作者:陈杰


但另一方面,日本人又尚武好斗,许多人都对日本武士的剖腹自杀印象深刻,西乡隆盛等人的故事也体现出这个民族的血液中有着好斗、勇武、桀骜的种子。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侠士刺客辈出,他们崇尚忠诚信义,怀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舍生取义,为达到目的甚至自残肢体,不惜生命。这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人的性格特点。秦汉一统后,思想亦归于一统,在儒家中庸之道的熏陶下,传统文化中好勇轻生的一面逐渐消退,但这一文化个性却在我们的邻邦日本得到了发扬光大。日本人非常津津乐道于“田横五百壮士”这样的故事,认为这是勇武的表现。古代的日本武士也把这些轻生尚义之人视为武士道的典范。

本尼迪克特同时认为: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还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日本人对美的东西有着天生的亲近感,但他们同时又崇拜毁灭进而崇尚黩武;他们生活在一个君主制国家,拥有数百年的武家统治历史,因而提倡服从和忠诚,但同时又热衷于“下克上”,对权威不乏颠覆的思想;他们乐于接受新的东西,每一次的变革几乎都有外界的因素在起作用,但同时又顽固地坚持传统。

尚礼而好斗,爱美而黩武,驯服而叛逆,喜新而顽固,在本尼迪特克的眼里,日本人就是这样一对对矛盾的混合体。她把这一对对的“悖论”归结为四个字:“耻感文化”。她说:

耻感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恰如一切看重耻辱的部落或民族一样,其意义在于,任何人都十分注意社会对自己行动的评价。他只需推测别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并针对别人的判断而调整行动。当每个人按照同一规则玩游戏并相互支援时,日本人就会愉快而轻松的参加。当他们感到这是履行日本的使命时,他们就会狂热的参加……本尼迪克特把日本人的矛盾性归结到一种“受外力的干预”的“耻感”上,就是因为如此,日本人才能根据外部的普遍价值而不断改变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文化精神,才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性格。

但本尼迪克特的思想真的说明了日本文化的本质了吗?学术界颇有争议。本尼迪克特的观点确有道理。但关键在于:她作为一个从未到过日本的美国人,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仅限于手上的资料和数据,她的总结是否真的能奉为圭臬?

事实上,要了解一个民族,先要了解其历史。战国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两个非常典型的时代之一(另一个时期是明治维新时代)。这个时代首先是一个乱世、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许多的传奇人物纷纷登场,为解决天下事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这个时代是日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是日本从中古社会向近世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时代,所以能够非常集中地体现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与心理。“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日本人的性格与文化究竟该如何认识,恐怕每个读过战国史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研究战国史,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菊与刀--日本人的文化与性格我们的邻邦--日本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国。在日本史上有一个时代:虽然没有秦齐燕赵韩魏楚七雄并立,没有孙庞斗智、长平鏖战,没有合纵连横、苏张对峙,没有完璧归赵、渑池争锋,但这个时代的精彩程度似乎不亚于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这就是日本战国时代。一般所说的日本战国时代,起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至于结束,一般认为是在1573年室町幕府结束时期。但在很多有关战国史的作品中,也把1573年以后到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的这段被称为“安土桃山时代”的历史一并叙述。因为1573年的室町幕府结束并不代表“天下一统”时代的到来。“战国”已经成为日本史上那段长达百年的乱世的代名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