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 又一项重要的政府工程(1)

蹉跎政绩 作者:褚兢


   
  
  河阳市又一项标志性建筑-一座高十七层的宝塔,由副市长陈亮亲自挂帅后正式上马,并指定为年内必须完工的重点工程。
  
  这座塔的取名、选址和设计,经过了反复的论证和琢磨,很费了一番踌躇和牵扯。
  
  先说取名。
  
  建塔的提议是陆浩明书记拍板、常委会上通过的,一般人当然不敢替它取名。
  
  没有名字,却不能不做规划,并根据规划造预算。有关工作人员问分管这项工程的陈亮副市长:规划上怎么称呼这座塔呢?陈亮说,你们问我,我怎么知道?要问你们直接去问陆书记好了!
  
  工作人员怎么敢“直接问陆书记”?只好先笼统地写做“河阳塔”。
  
  规划报到陈亮那儿,陈亮说,咦,不是还没有名字吗,谁就给起了名字了?
  
  工作人员回答,这个名字不是正式的,做规划临时先用一用。
  
  哦,这样啊,我还以为陆书记给取的名呢。心想陆书记给宝塔起了名,我都不知道你们怎么就先知道了?吓出我一身汗!
  
  工作人员知道他是在开玩笑,又问,这样可以吗?
  
  可以,当然可以。现在这塔还没起名,那不要紧,咱们先做规划,不要耽搁,做好了规划就可以动工。先生孩子后取名嘛。等宝塔建得差不多了,那些文人的灵感也该出来了。至少余子言部长-他那当喉舌的脑瓜子,玩这东西好使-该亲自出马,来给这座塔画龙点睛了。
  
  陈亮的话说对了一半,余子言对这座塔的命名确实一直在动脑筋,但并未等到塔的建成,而是在规划期间就在琢磨这事。
  
  塔这个东西,本属于佛教建筑,后来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建筑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建筑样式,一直沿袭到清末。民国时期建塔的已然罕见,解放后这种建筑被视作迷信而不再有人建了,直到近几年,好些地方把修塔建塔视为地方经济繁荣兴盛的一个标记而重新启动起来,竟至形成一股不大不小的风气。陆浩明书记之所以对建塔的提议给予充分支持,不能说不是受到外面一些地区的启示。
  
  塔好建,名难取,因为现代建筑技术不比过去,过去建一座高塔,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现在建一座摩天大楼也只要一两年时间就够了。但给塔起名,那得十分讲究。因为既然今天时代的塔不包含任何实用性,那么它承载的文化或精神内涵就必须充分体现出来。
  
  余子言查阅史料,上面说,最初的塔在印度其实就是坟墓,梵文里称“窣堵坡”(Stupa),是用来埋葬佛祖释迦牟尼舍利的,后来,历代高僧圆寂,都要建塔以珍藏其佛骨。印度佛塔在传入中国后完全变了形制,与中国楼阁建筑结合起来,风格有了根本的改观。佛塔传入中国,起初并不叫塔,叫“窣堵坡”又不符合中国语言双音节的习惯,民间便用“佛陀”的异译之名“浮屠”来称呼,隋唐时期,才有翻译家创造出“塔”字来替代“浮屠”,但“浮屠”的称名在人们嘴里时常还会使用,比如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塔最初的功用既然是埋葬高僧舍利的,后来也用来珍藏佛像、佛经,因此一直被视作佛门的宝物和法器,如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多闻天王手中持的宝物就是浮屠宝塔,意在保护修持者,护持、接引十方诸佛,可使一切魔障望风远避、一切恶煞闻声远离等等。既然塔的功能在佛门中都可以扩张,它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也就很自然了。后来,道家、儒家也开始运用塔这一建筑形制为己所用,如民间衍生出的风水塔(道家)、文昌塔(儒家,寓意文运昌盛)以及纯粹的观景塔,等等,不一而足。
  
  塔的起名有的并不那么讲究,一般是看其功用。如有的直接就叫“释迦塔”,说明它是专门用来尊奉释迦牟尼的;也有的叫“某某寺塔”,说明该塔是寺院的附属建筑;也有的视其造型而命名。如大理的千寻塔,无非表其高峻。山西的飞虹塔,乃因其外表以琉璃贴面,将塔身装饰得绚丽多彩而名;还有的就以塔所在的地名为名,如苏州虎丘塔、杭州雷峰塔均是如此;甚至也有并未命名,后人只好以建塔材质名之的,如山西木塔、开封铁塔、某地的琉璃塔之类;也有讲究一些的,则借用佛教故事或名称命名,如杭州六和塔,其名称来源于佛教“六合敬”的观念。西安的大雁塔则直接引印度雁塔之名而用之。
  
  当代人建塔,目的比过去复杂多了,从历史方位来讲,塔承载了一个地方宗教、美学、哲学、民俗等诸多文化元素,这点不能不予顾及;从现实意义来讲,它又必须承担现代人的某种内心情感和理念。现代的塔,其功用早已废弃了实用性,更摒弃了宗教作用,它应该明确地表达建塔人(其实就是倡导者)的胸襟抱负,又应该含蓄地展示出地方的政绩勋业,因此,它的意义有些近似于纪念碑,却比纪念碑的含义更迂回、更繁复。如北方某地一个县建了一座塔,取名“万辉塔”,该县的政府网站上用掩抑不住的自得笔墨这样夸赞这座塔,说它用五色琉璃装饰而成,象征了当地阳光普照,万象更新,前程似锦的现实与未来,塔名则化用了当地籍贯的一位古代诗人的诗句:“皎月上东岭,熠熠万里辉”,是当地历史人文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充分展现本县千年辉煌的一部“高耸的县志”!还有一个地方新建的塔以“翰林”命名,县里自我介绍说,当地自古以来文风昌盛,多出翰林。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历届领导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本地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断攀升,高考入学率多年名列前茅,多次受到教育部、省市教育部门表彰。为彰显本地特色,弘扬先进文化,让莘莘学子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特建此塔,以为纪念。且早在晋代,当地便有一位著名诗人写下诗句:“翩翩翰林鸟,高飞亦可期。”翰,羽毛也;林,鸟栖息之所也。振翰翔飞于林间的鸟,一定会有展翅高飞的时候。故而“翰林塔”是本地文化事业的最显著标志,云云。
  
  检视了这许多的资料,反倒令余子言感觉给塔起名更难了。尽管陆浩明书记目前还没有发出明确指示要市委宣传部给塔取名,但未雨绸缪、虑事在先,作为主管舆论宣传的常委,余子言不能不预先有所准备。他把部里几位科长,什么宣传科科长、理论科科长、文艺科科长,还有研究室主任等找来,让他们一起给琢磨琢磨,看看能不能拿出一个“参考预案”。几个科长在一起凑了一个上午,弄了一堆名字出来,却没有一个让部长满意。
  
  这些名字当中,有“阳河塔”或“玉笏塔”,余子言连想也没想就批评道:
  
  不动脑筋,只知道借用,一点文化含义都没有!
  
  又有提出叫“蟠龙塔”或“含珠塔”,取玉笏山山势形貌为意,余子言点评为:
  
  缺乏现代人文气息!
  
  又有建议叫“锚塔”,说这样既可与新修建的阳河码头前那座青铜锚相呼应,又折射了河阳作为千年水运枢纽的意思。
  
  余子言一听这个名字,笑了:你倒会迎合,这个名字是有些内涵,可是太不雅致了嘛。中国人向来取名都讲究典雅,你这个“锚塔”,直接把生产工具用上来,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呢,呵呵!
  
  显然,余子言对这个名字也不满意。
  
  大家本来就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平时写写材料,弄弄新闻稿,或搞点政治理论文章之类的可以,要给这种含义复杂的建筑取名,还要呈现领导的心思,肚子里那点货色搜尽了,还是无法获得首肯。文艺科长赵叡小小心心地提出一个新意见:
  
  能不能叫、叫这个“凤塔”,凤凰的凤。我的意思呢,是这个、这个栖凤岭是我们河阳的最高山峰,用“凤”作为塔名,寓意我们河阳筑巢引凤,经济建设会像凤凰那样展翅腾飞,再说,当地诗人也有不少以凤凰入诗的……
  
  你的意思我知道-余子言打断他,说道,你是想兼顾方方面面的内容,可是,凤凰这个词过去用得太多了,总觉得缺少新意!
  
  这个仍不满意,大家就黔驴技穷了。
  
  你们再想想,打开点思路,不要太局限嘛!余子言眼睛扫视着众人。可手下这干人已经绞尽脑汁,再无献议,大家先是抓耳挠腮,继又面面相觑,还是憋不出新鲜东西。余子言无奈,只好说,今天先议到这里吧。你们下去后,不要把这事搁到脑后去,还要动一动脑筋。你们都是一帮秀才,别给市委交白卷!
  
  部长既然布置了,大家只好回去继续想。反正没有限定最后期限,想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等下回部长追问的时候,再来“交卷”吧。
  
  塔名的问题晚就晚一点,可以边建边考虑,对陈亮来说,首要的是确定塔址和形制,而这两个问题,必须做出方案,呈陆浩明书记亲自审定。形制问题,方案由建筑专家提出,陈亮请的是省建筑科学院的付清副院长和他领衔的专家组。在付清教授做方案的过程中,原先对佛教和佛塔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的陈亮,居然了解了不少相关知识。比如付清说,塔在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被译为“方坟”或“圆冢”,说明它是用来埋葬僧人尸骸的。现在东南亚一些佛教盛行的地方建塔每每取覆钵式造型,就是依据塔的“圆冢”的本义而为之。国外塔的造型还有金刚宝座式、阿育王塔,等等。中国三国时期一个叫笮融的人首先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楼阁式造型来建塔,结果流传开来,成为中国宝塔建筑的基本格局。付清又说,楼阁式塔又有不同形制,如唐代以前多为四面形方塔,以后渐渐注重审美形态,朝着六面形或八面形演变,塔的内部结构也由垂直空筒式逐步过渡到回廊式、旋转上升式。付清还说,现代建塔之所以比过去便利,主要是有了钢筋水泥,多高多复杂的塔,只要能设计出来,就能建出来,一点没问题!塔的外墙,除了砖木水泥外,玻璃、陶瓷、琉璃、不锈钢等等都可以采用,而且成本不会增加太多……
  
  有关塔的知识这么丰富,陈亮记不住,只好说,造型你们看着办,只要陆书记那里能通过,怎么做都可以。造价嘛当然要考虑,我们已经有了一个预算。但我认为这不是主要问题,毕竟那个预算是为了办理各项手续临时估计的,根据最终方案,可以随时修改-关键问题是,建这座塔既然是河阳市的又一项标志性工程,必须要让老板满意,让河阳市民满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