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毅这些话里,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有不着边际的夸张渲染,有网络上可以点击查阅的简历资料,有仿佛亲历的情节,有近乎编造的对白,有半遮半掩故弄玄虚的包袱,还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打岔……不过,都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要是一个与河阳官场完全无关的人,听了他类似的言谈,完全不会认真对待,权当他一个人讲故事吹牛罢了。但是那些身在官场或与官场有丝丝缕缕联系的人们,对裘毅的话尽管将信将疑,却不敢较真去质疑,更不敢去核对,反倒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把裘毅的话连同他这个人都一同尊奉起来-官场就是这样,由于大家的升迁之路及利益通道完全由上面掌握,因此很多人都养成了崇上、媚上的心态,上司哪怕一个咳唾,都会引起下级心里的震动,平时想巴结讨好套近乎唯恐没有门路,一旦有那么一点点接近的途径,又怎么会去怀疑以至查验呢?万一裘毅话里有三分、五分甚至七分是真的呢?你怀疑了哪怕其中一句,万一就这一句是真的呢?那自己对领导的大不敬搞不好就会“上达天听”,以致影响前程!有些人在大学时读过果戈里的名著《钦差大臣》,不少人还听说即便本省也曾发生过骗子冒充领导亲戚或领导秘书搞诈骗而败露的事情,但当裘毅言之凿凿地在他们面前侃侃而谈时,他们的“先在”的心态决定了,他们绝不会把裘毅与文学作品或传闻里的人和事联系起来进行比照联想,他们的态度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裘毅不光到处吹嘘自己和陆浩明的关系很有渊源,有时也会卖弄一下自己和陈亮副市长的“哥们感情”。他和陈亮副市长究竟有多熟谁也不知道,不过他和陈亮秘书小甘接触不少,在一起吃饭休闲都有过,这倒是有人亲眼见到的。
河川县委书记戴璜和裘毅的交往,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那次,戴璜出差去北京,飞机上身边坐着一个年龄和自己差不多、全身上下一色名牌、衣冠楚楚的中年人。县委书记出门在外,一般比较矜持,不会主动和陌生人套近乎、说废话。他只是偶尔和坐在身后的秘书用河川话讲上两句,然后又静默下来,眼睛看着舷窗外面澄碧的蓝天,像是在思考,又似在出神。
裘毅当然早就看出对方的身份:一个有一定权力的地方官员。正想着怎么和对方攀谈呢,听对方说出河阳口音,心里不由暗喜。他当即用一种亲热的口气问道,你是河阳人?在河阳当领导吧?戴璜对对方的主动问话只用鼻音轻轻地“嗯”了一下。裘毅并不计较戴璜的冷淡,接着说,浩明书记你肯定熟悉了?戴璜见他提到陆浩明书记语气这样随意,情绪马上作了调整,语调也高了起来:你不是我们那儿人吧?你怎么知道陆书记?
嘿嘿!裘毅一笑,说,陆书记原先在某某市的时候我就跟他熟悉了,他呀,是个儒将,喝了酒就喜欢作诗,我到现在还能背好几首呢!说罢,做出欲背诗的姿态,张张嘴,又咽回去了,转而说道,我来河阳已经好长时间了,看着你好像、好像有些面熟。
戴璜端详一下裘毅,摇摇头说,我们没见过面吧?裘毅稍顿一下,用夸张的口气说,哦,想起来了,在河阳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里,看过你几回呢!对不对,那次开全市的招商引资大会,你也去了,就坐在、坐在……哎呀,我不记得你是不是坐在主席台上。
他这话又是虚虚实实,如果仔细追问当然能问出破绽,可是戴璜和裘毅初次见面,追问人家不礼貌,于是说,你是来河阳搞投资的?做什么项目?
是啊是啊,来了有两三年了。至于做什么嘛,当然要看项目,看项目。有好的项目我一定会选择-裘毅这样说话,有他的目的,他知道目前各级领导在招商引资方面都感到巨大的压力,对于客商,无论是哪方面的客商,见到都如同亲人一样。他在话里有意卖着关子,也是让对方去估摸掂量的意思。
戴璜果然对裘毅有了兴趣。虽然形形色色的客商,不能捡到箩里就算菜,对他们的实力、目的、计划甚至人品不能不做考察,但考察的前提是要有对象,眼前这位,对河阳情况这么熟悉,人又主动热情大方,对于投资也有打算的,正好可以纳入招商引资的视野嘛。当然,戴璜表面上不会那么急躁,还是摆出一副沉稳的姿态老到的姿态。他并不急着给裘毅推荐项目,而是跟他扯起河阳的风物人情,试探裘毅对河阳官场和当地人情世故的了解究竟有多深。就这样,一趟飞机下来,两个人的交流已经不浅了。到了北京机场,裘毅再三邀请戴璜去三元酒店吃饭,说那儿我经常去,领班什么的都熟悉,服务会很好的。可来机场接机的早已给戴璜打来电话,正在门口等着呢。戴璜说,这次就谢谢了,下回去河川,到我那儿走一走,考察考察,河川人民欢迎你!
这样一次契机,裘毅当然不会错过的。他心里想的是:河川人民欢迎不欢迎并不重要,只要你戴书记欢迎我就行了。从北京返回后不久,他就去河川“看望”戴璜,戴璜用很热情的态度把他介绍给县里的班子成员。
书记和裘毅两个人一见如故的那种姿态,让河川的班子成员感觉他们之间交情匪浅-这是裘毅最希望达到的效果。
裘毅前前后后到河川去过好些回,戴璜有空便陪他吃饭,甚至让县委办工作人员代表自己陪同他去各个地方和部门考察。一来二去,“河川人民”很多都知道裘毅是戴书记请来的客商,对他的接待自然也就热情有加。
前前后后几个月,裘毅在河川时来时去的,有时还不是一个人来,带着一帮朋友来这里吃吃喝喝,饭吃了不少,项目却没有谈下一个。不过,对于许多地方来说,这样的情况不是个别,有的客商甚至连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都提前享受了,最后还是拍拍屁股走人,谁又好说什么呢?毕竟地方官员都指望着他能够像一只母鸡,多少来这里下个把蛋啊!
裘总有一段时间像蒸发了,没有在河川出现,县委办一位老是负责接待他的干部叫小喻的,都以为这位裘毅不是真心来河川投资,不过做做样子罢了,没想到裘总一日忽又打来电话,说要和戴璜书记“认真谈谈投资的事”,这让小喻心下大喜,他赶紧把裘总的想法报告给戴书记。戴璜说,这个招商引资啊,就是要有诚信,有耐心。我们有些同志完成招商任务的心情急迫可以理解,但对有些客商来说,他要观察、要比较、要选择,我们就着急不得,性急吃不得热豆腐。我听说有个县为了招来一个重要客商,整整等了人家三四年,期间来来回回不知花了多少精力,上了多少趟门,我们这才几个月就有了收获,效果应该说还不算差嘛-戴璜的话说得比较节制,并没有沾沾自喜居功自夸的意思,反倒表扬小喻他们在接待客商服务客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招商引资工作能够成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把小喻都夸得不好意思了。
裘毅最终在河川选中的项目既不是工业,也不是商业,而是农业开发。他打算建一个“集约化现代农业基地”。河东县柏树乡的那个农业开发项目,不仅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典型,而且其成功采取的土地流转的做法还被专家称为“河阳模式”,前任市委书记高前因此到国务院的有关会议上介绍了经验。河川与河东一样,土地肥沃,旷野无垠,适合搞土地规模经营,裘毅的项目很快就被县委县政府认可并确定了下来。
接下来的工作自然是圈地。县、乡两级政府不用说,就连村委会和农民都知道河东县柏树乡搞大棚蔬菜基地搞得很成功的情形,这次有老板来投资进行农业开发,上上下下不用做太多的动员工作,都很踊跃地支持。
不过,让村民们内心感觉诧异的是,大家签下了土地流转合同,却没有像听说的那样,土地马上被集中起来,各家各户仍然在继续耕种着。
那么,裘老板搞的这个农业项目到底是什么呢?不仅村民们不怎么清楚,就连乡村干部也只是影影绰绰地知道个大概,说是搞高产水稻的试验项目,也许是制种,或者是其他。农民们尽管祖祖辈辈种水稻,到近十年才知道,种水稻原来也不是自己的强项,那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农业专家比他们种稻的水平高得多了,他们只有使用专家培育出来的种子,采用专家教给的方法才能获得更高的产量,所以,对裘老板的这个项目没有半点质疑,反倒充满希冀。当然,农民也是十分现实的:既然土地还没有被集中,不妨趁这个“空当”,能种点什么就种点什么,不管是油菜也好,萝卜也好,能收一茬是一茬,收到就等于赚了;万一等不到收获的时候土地被集中了,也不过损失一点种子和肥料。
当然,他们当中谁也没有想到,裘老板以农业开发的名义圈了这两千来亩地,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于这片地的用途,他另有谋算……
裘毅不光到处吹嘘自己和陆浩明的关系很有渊源,有时也会卖弄一下自己和陈亮副市长的“哥们感情”。他和陈亮副市长究竟有多熟谁也不知道,不过他和陈亮秘书小甘接触不少,在一起吃饭休闲都有过,这倒是有人亲眼见到的。
河川县委书记戴璜和裘毅的交往,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那次,戴璜出差去北京,飞机上身边坐着一个年龄和自己差不多、全身上下一色名牌、衣冠楚楚的中年人。县委书记出门在外,一般比较矜持,不会主动和陌生人套近乎、说废话。他只是偶尔和坐在身后的秘书用河川话讲上两句,然后又静默下来,眼睛看着舷窗外面澄碧的蓝天,像是在思考,又似在出神。
裘毅当然早就看出对方的身份:一个有一定权力的地方官员。正想着怎么和对方攀谈呢,听对方说出河阳口音,心里不由暗喜。他当即用一种亲热的口气问道,你是河阳人?在河阳当领导吧?戴璜对对方的主动问话只用鼻音轻轻地“嗯”了一下。裘毅并不计较戴璜的冷淡,接着说,浩明书记你肯定熟悉了?戴璜见他提到陆浩明书记语气这样随意,情绪马上作了调整,语调也高了起来:你不是我们那儿人吧?你怎么知道陆书记?
嘿嘿!裘毅一笑,说,陆书记原先在某某市的时候我就跟他熟悉了,他呀,是个儒将,喝了酒就喜欢作诗,我到现在还能背好几首呢!说罢,做出欲背诗的姿态,张张嘴,又咽回去了,转而说道,我来河阳已经好长时间了,看着你好像、好像有些面熟。
戴璜端详一下裘毅,摇摇头说,我们没见过面吧?裘毅稍顿一下,用夸张的口气说,哦,想起来了,在河阳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里,看过你几回呢!对不对,那次开全市的招商引资大会,你也去了,就坐在、坐在……哎呀,我不记得你是不是坐在主席台上。
他这话又是虚虚实实,如果仔细追问当然能问出破绽,可是戴璜和裘毅初次见面,追问人家不礼貌,于是说,你是来河阳搞投资的?做什么项目?
是啊是啊,来了有两三年了。至于做什么嘛,当然要看项目,看项目。有好的项目我一定会选择-裘毅这样说话,有他的目的,他知道目前各级领导在招商引资方面都感到巨大的压力,对于客商,无论是哪方面的客商,见到都如同亲人一样。他在话里有意卖着关子,也是让对方去估摸掂量的意思。
戴璜果然对裘毅有了兴趣。虽然形形色色的客商,不能捡到箩里就算菜,对他们的实力、目的、计划甚至人品不能不做考察,但考察的前提是要有对象,眼前这位,对河阳情况这么熟悉,人又主动热情大方,对于投资也有打算的,正好可以纳入招商引资的视野嘛。当然,戴璜表面上不会那么急躁,还是摆出一副沉稳的姿态老到的姿态。他并不急着给裘毅推荐项目,而是跟他扯起河阳的风物人情,试探裘毅对河阳官场和当地人情世故的了解究竟有多深。就这样,一趟飞机下来,两个人的交流已经不浅了。到了北京机场,裘毅再三邀请戴璜去三元酒店吃饭,说那儿我经常去,领班什么的都熟悉,服务会很好的。可来机场接机的早已给戴璜打来电话,正在门口等着呢。戴璜说,这次就谢谢了,下回去河川,到我那儿走一走,考察考察,河川人民欢迎你!
这样一次契机,裘毅当然不会错过的。他心里想的是:河川人民欢迎不欢迎并不重要,只要你戴书记欢迎我就行了。从北京返回后不久,他就去河川“看望”戴璜,戴璜用很热情的态度把他介绍给县里的班子成员。
书记和裘毅两个人一见如故的那种姿态,让河川的班子成员感觉他们之间交情匪浅-这是裘毅最希望达到的效果。
裘毅前前后后到河川去过好些回,戴璜有空便陪他吃饭,甚至让县委办工作人员代表自己陪同他去各个地方和部门考察。一来二去,“河川人民”很多都知道裘毅是戴书记请来的客商,对他的接待自然也就热情有加。
前前后后几个月,裘毅在河川时来时去的,有时还不是一个人来,带着一帮朋友来这里吃吃喝喝,饭吃了不少,项目却没有谈下一个。不过,对于许多地方来说,这样的情况不是个别,有的客商甚至连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都提前享受了,最后还是拍拍屁股走人,谁又好说什么呢?毕竟地方官员都指望着他能够像一只母鸡,多少来这里下个把蛋啊!
裘总有一段时间像蒸发了,没有在河川出现,县委办一位老是负责接待他的干部叫小喻的,都以为这位裘毅不是真心来河川投资,不过做做样子罢了,没想到裘总一日忽又打来电话,说要和戴璜书记“认真谈谈投资的事”,这让小喻心下大喜,他赶紧把裘总的想法报告给戴书记。戴璜说,这个招商引资啊,就是要有诚信,有耐心。我们有些同志完成招商任务的心情急迫可以理解,但对有些客商来说,他要观察、要比较、要选择,我们就着急不得,性急吃不得热豆腐。我听说有个县为了招来一个重要客商,整整等了人家三四年,期间来来回回不知花了多少精力,上了多少趟门,我们这才几个月就有了收获,效果应该说还不算差嘛-戴璜的话说得比较节制,并没有沾沾自喜居功自夸的意思,反倒表扬小喻他们在接待客商服务客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招商引资工作能够成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把小喻都夸得不好意思了。
裘毅最终在河川选中的项目既不是工业,也不是商业,而是农业开发。他打算建一个“集约化现代农业基地”。河东县柏树乡的那个农业开发项目,不仅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典型,而且其成功采取的土地流转的做法还被专家称为“河阳模式”,前任市委书记高前因此到国务院的有关会议上介绍了经验。河川与河东一样,土地肥沃,旷野无垠,适合搞土地规模经营,裘毅的项目很快就被县委县政府认可并确定了下来。
接下来的工作自然是圈地。县、乡两级政府不用说,就连村委会和农民都知道河东县柏树乡搞大棚蔬菜基地搞得很成功的情形,这次有老板来投资进行农业开发,上上下下不用做太多的动员工作,都很踊跃地支持。
不过,让村民们内心感觉诧异的是,大家签下了土地流转合同,却没有像听说的那样,土地马上被集中起来,各家各户仍然在继续耕种着。
那么,裘老板搞的这个农业项目到底是什么呢?不仅村民们不怎么清楚,就连乡村干部也只是影影绰绰地知道个大概,说是搞高产水稻的试验项目,也许是制种,或者是其他。农民们尽管祖祖辈辈种水稻,到近十年才知道,种水稻原来也不是自己的强项,那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农业专家比他们种稻的水平高得多了,他们只有使用专家培育出来的种子,采用专家教给的方法才能获得更高的产量,所以,对裘老板的这个项目没有半点质疑,反倒充满希冀。当然,农民也是十分现实的:既然土地还没有被集中,不妨趁这个“空当”,能种点什么就种点什么,不管是油菜也好,萝卜也好,能收一茬是一茬,收到就等于赚了;万一等不到收获的时候土地被集中了,也不过损失一点种子和肥料。
当然,他们当中谁也没有想到,裘老板以农业开发的名义圈了这两千来亩地,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于这片地的用途,他另有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