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刁民,但我们也不是臣民,我们是公民。
--番禺人
本章观点导读
迈克尔之死:问问自己,他们是谁?
2009,末日预言的开始?
查理的预言与哥本哈根没有童话
把问题推给政府,其实也是一种简单粗暴
番禺的年轻人为何成“年度人物”?
善于运用说“不”的权利,跟政府建立一种和谐互动的新关系
我们不是刁民,但我们也不是臣民,我们是公民
迈克尔之死:问问自己,他们是谁?
迈克尔·杰克逊,曾是一代人的流行图腾。他在2009年的离去,不仅为喜欢他的人抹杀了他身上的性侵犯耻辱,也开始唤醒不曾喜欢他的年轻一代的家园意识。而实际上,我认为,2009年度突然呈现的地球末日图景,并非由那部令人恐惧的灾难片《2012》开始,而是由饱含温柔与记忆的《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启幕的。
在《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之前,我对他的全部印象,来自国内电视台中他太空步的经典镜头和《Heal the word》的敏感悲悯的情怀。偶尔,下了几首别的歌曲,听来闹腾腾的,于是删去。对我而言,迈克尔是别人眼里的摇滚传说。
我的误读在于,仅仅把迈克尔当作一个歌者。如果从歌曲上说,很多人都会喜欢《Heal the world》这类带有几丝悲情的作品,但迈克尔能成为艺术家,甚至这前面可以加上“伟大”的前缀,是因为他在舞台的整个表现。“我站在他旁边,感觉他的气场好大。”他身边漂亮的女吉他手感叹。
他是现场调控的大师。“这里留点空白。”他说,“要有停顿,就像沐浴在月光里。”他可以瞬间指出钢琴师的调高调低,严格烦琐地近乎苛刻。没有人反对他,不是因为他强势,仅仅因为他是天才,无可辩驳的音乐天才。效果证明,他永远是对的。
“这就是为什么要排练。”现场,他一遍遍地解释。他知道自己面对的是疯狂的歌迷,他不想仅仅当作一次圈钱的机会,他要做得完美,要燃烧热情与梦想。排练的时候,他没有尽全力,他要保护好嗓子,把最好的状态保留到演出的那一刻。可是到了台上,这天生的王,控制不住自己,他疯狂地入戏,以令人惊愕的绚丽即兴发挥,让台下的工作人员目瞪口呆,而后一起疯狂扭动。
那一刻,迈克尔回来了。
如果迈克尔仅仅是一个认真苛刻的艺人,他就不会获得如此的怀念与尊重,对我来说,不啻是重新发现他。后半段,荧幕上,一位可爱的女孩醒来,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突然变为一片晦暗腐朽的林地。她疑惑着,挣扎着,寻找着,然后奔向一棵幼小的绿色树苗。就在那一刻,一辆巨大的挖掘机向她恐怖地驶来……镜头刹那间切换到舞台,一辆挖掘机轰隆隆地出现在舞台上。
不妨再回味下那首被称为“世界上最动听的歌曲”的片段:Heal the world (拯救这世界, )
Make it a better place (让它变得更好, )
For you and for me and the entire human race ( 为你、为我,为了全人类。)
There are people dying (不断有人死去, )
If you care enough for the living (如果你真心关怀生者, )
Make a better place for you and for me (为你,为我,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我听说每一分钟,世界上就会消失一块足球场大小的热带雨林。”他为这些问题烦扰,在我们面前,对大自然的破坏如同一列失控的列车。迈克尔发问:我们总是说,这些事情政府会来管,这些事情他们会来做--但他们是谁?有人沉思,有人流泪。王去了,才发现王的真身。战栗停止了。他的诘问依然在场。
你是否也想过:“他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