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乎是完美的维权活动的标本。一个参加这次活动的青年人如此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有思想,有修养,有知识,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各自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们无组织,但我们有共同的信念,有自觉的纪律,这是很难得的,这种默契来源于大家的受教育程度。”
这个群体,很大程度上与1975年到1985年出生的,25岁到35岁的年轻人群体重合。比如,北京的垃圾场大部分位在城乡接合部,比如高安屯和六里屯,这些地区的市民维权意识都非常强。为什么?因为兴建了很多新兴小区,住进去的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的中产阶层,思维相对更为活跃。
学者熊培云在《重新发现社会》中说,21世纪中国的一个显著进步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公民社会治理成本最低,“小政府,大社会”与建设一个“权小责大”的政府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一个好的政府只是负责提供公共产品,担任社会“裁判者”和“守夜人”的角色。政府不能成为经济活动中的普通竞争者,也不能随意进入公民的私人领域。
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林肯在一百多年前说的这句话,依然回响。而番禺人在维权中所说的,“我们要告诉所有人,公民维权合法,我们不是刁民,但我们也不是臣民,我们是公民”。
是的,宪法赋予公民说“不”的权利。番禺的年轻人告诉他的同龄人,只要你出自善意和公益,并真诚地合法地表达,你完全可以跟政府建立一种和谐互动的新关系,而这种关系,在未来将创造出一个充满宽容与活力的“新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