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好好学习,学什么?天天向上,哪儿是上(5)

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 作者:王千马


80后,通常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消费主义一代”,他们清除“毛时代”的认知和价值观更为彻底,但却进入了经济单引擎高强转速而精神系统上分众和耗散的时期,“个人主义”的名号下还没有顺利生成多少“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现代“个体”,在我们所提供的中国语境中,不少人蜷成了比较“自我”或者说“小我”精神世界的人。而今,他们中年长的也到了而立之年,成家立业以及与现实的磨合、妥协自然会有五花八门的结果,但关于常识世界的重建和世界眼光,我们理应能期待他们更多一些。

90后自然继承80后的一部分社会特征,国内经济发达地区进一步的物质富庶给他们带来良好的生活保障乃至家庭温床,由于年龄的关系,无法对他们过早地作出评价,他们延展了80后的世界视野包括越来越多的海外经历,这些都能改写到他们的认知和观念,但中国国情的重力效应会牵扯出很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如何完善、培养新青年的“识辨”,这对中国父母、教师、有识之士,以及青年自身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捩。

如实地面对历史和自身始终是我们清醒、明智的核心。这也应该成为整个当代中国所有人的通识。鲁迅的概括依旧有效,这就是一场“诚和真”应对“瞒和骗”的老仗,这种循环往复的老仗可以命名为“中国式纠结”。从隐瞒和欺骗开始,到信用的丧失和简单事情复杂化,最后纠结成社会和人心的死扣,于是思维方式和心态都特别扭曲,即便通过暴力解决,也不是真的“中国式纠结”的千古之扣,只是一场新的“瞒和骗”的意识形态活剧的反复上演。

简单的方法其实始终就在那里,即便在《老子》这样的古老典籍里都早有简明通达的阐述,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4个短语17个字就痛快地可以贯彻到你整个人生及社会生活的修炼。换言之,你按照这17个字去“识”和“辨”,不断完善,就可以此生无大碍。类似这样的简明通达之言,在世界文明中俯拾皆是,听进去好好办,何愁常识不明、判断不准、成功不至、生活不美。

我曾经在自己的评论集《现代中的传统诉求》的“后记”中就讲到过对青少年时期的我产生很大作用的两句佛教常用语,我说:“在一次佛学书籍签售时,两位宗教学者在我的书扉上签了‘如实知自心’与‘平常心是道’,我知道心性的莲花就这样在很早的时候种入了我灵魂的土壤,无法更改也令我生命内部终究有大欢喜。”

我所说的“生命内部终究有大欢喜”,就是因为朴实明了的两句佛教常用语其实可以作为人生引导来带你摆正“识”“辨”的正道,以后的生命的密度、生活的质量都可以由此而生--“如实知自心”,也就是鲁迅的“诚和真”,就是老子的“自知者明”;“平常心是道”是一种心理建设,让你安详宁静地“识辨”事务,正所谓“宁静致远”之意。

我后来又读到禅宗三祖僧璨《信心铭》里的四个字“正道直行”,这对树立了基本常识和判断力的人而言,无疑可以巩固自信,坚定地选择和规划出自己的生活和价值皈依。

我看各种自信的人都是自由的。他们拥有一个正确“识辨”的能力底盘,然后借由这个底盘整合新的信息和知识,获得新的见解和成功。

我记得自己在青少年时候特别喜欢民国文人学者的风度,其中很多人读书求知不是为了“考证、考研、考公务员”,而是为“己”甚至为“国”,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陈寅恪,东渡西游,先后在日本巢鸭弘文学院、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就读,学习掌握了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等十数种语言,对国学和国史、西学和西方治学方式都非常精熟,但他从未求过一张文凭。1925年,当梁启超推荐他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时,则以“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的惊人之语保举陈寅恪出任了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