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联网上流行一张“哈佛大学凌晨四点半的景象”的图片。图片上,几乎每个座位上都坐着年轻人,每个人都在投入地学习,与此相配的还有十几句真假难辨的“哈佛校训”:
现在睡觉的话会做梦,而现在学习的话会让梦实现。
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
我无所事事地度过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们所奢望的明天。
I leave uncultivated today, was precisely yesterday perishes tomorrow which person of the body implored
学习的痛苦是一时的,而没有学习的痛苦是一辈子的。
Time the study pain is temporary, has not learned the pain is life-long
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但连学习都征服不了,你还能做什么?
The study certainly is not the life complete But, since continually life part of studies also is unable to conquer, what butalso can make?
学习不是因为缺少时间而是缺少努力。
Studies this matter, lacks the time, but is lacks diligently
替父母学习?父母为什么不学习?
必须承认,不是每个人都会在工作之后仍然保持着不断学习的劲头;但对于本人来说,“活到老、学到老”是一件如此自然的事,因为我的母亲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我1979年出生,从我有记忆的时候开始,我的母亲就一直在学习。最初,她学习是为了弥补自己的学历:“文革”开始的时候,她刚刚考上初中,这让她在“文革”结束的时候连初中学历都没有,当然也没有参加“1977高考”的机会。为了得到“文凭”,母亲在我两三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勤奋的学习,几年之后,她凭借自学考试获得了初中和高中文凭;又过了几年,她获得了大专和大学本科的学历。
已经有大学文凭的母亲并没有停下;到了那个时候,她已经充分领略到学习的乐趣,根本停不下来了。她开始学习英语,从纯粹的零基础,到考出了剑桥商务英语的中级证书;她开始向研究生学历进军,并终于获得了华东师范大学“科学哲学”的硕士;她甚至向年轻人都惧怕的英语口译证书发起挑战,去考试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以为她是考生的家长;在那之后,她又兴致勃勃地开始修读“对外汉语”的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母亲所有的学习,都是利用工作的业余时间进行的。她的自学从来没有影响过她的事业;恰恰相反,如此持续而罕见的自学,让她最终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份众人羡慕的工作。学习也没有影响她的家庭生活(这当中也离不开我父亲的支持)。事实上,她的学习能力让她在应付家务活的时候游刃有余。我小时候的很多衣服都是她亲手做的,这是我现在都不敢想象的动手能力。
因此,当我的许多同学习惯于父母如此这般的感叹:“我们这一代人是被耽误的……你要替爸爸妈妈好好学习啊……”的时候,我母亲留给我的,只是一个勤劳伏案的背影。也许身教的能力确实要强于言传。我从小就觉得,在学习这件事上,我是没有任何“落后”的余地的;而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更是亲眼见证了坚持学习对一个人所能产生的好处。母亲从来不会发无聊的牢骚,更不会发表荒谬的观点,相比于同龄的女性,她的思维和见识要理性、高明得多。随着岁月的增长,她愈发地宁静、优雅、智慧。
当学习成为习惯,不亦说乎?
因为母亲,我知道,一个人应该不断地学习。工作绝不应该成为学习的终点,而应该成为一个崭新的起点;因此从那时起,你可以不再理会教育和就业的压力,而根据你的兴趣和时间、随心所欲地学习。
工作之后的学习,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为了工作的学习和为了自己的学习。
为了工作的学习,有一个更为耳熟能详的名称--“充电”。为了在职场上取得向上的发展,为了获得更高的薪酬,甚至只是为了不被越来越年轻的新人拍死在沙滩上,我们必须及时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充电”可以是自发的,但许多时候也是公司要求的。当公司要求或建议员工“充电”的时候,千万不要退避三舍,而一定要积极响应。比如,当公司有了选送职工读研究生的政策(不管公司是为课程付全款、半款还是压根不付款),你都应该积极报名。即使考不上也不要紧,至少你摆出一副好学上进的姿态,而任何有远见的领导都喜欢追求进步的员工;而如果考上了,太好了,你不但能够“充电”,而且偶尔因为要上学而少上半天班,公司也会理解--本来就是他们鼓励你去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