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被催眠过或听过催眠CD的人,共有的一个疑问是:“我真的被催眠了吗?”
答案是,是的,你被催眠了。
那,为什么我没有感觉呢?
这是因为,一般人容易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以为被催眠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经验,是一种充满戏剧化的状态。例如,有的人以为会陷入无意识状态,人事不省;有的人则以为会体验到强烈的感官感受,像吃了迷幻药。我相信这种对催眠状态的不合理期待与想象,主要是来自舞台催眠秀,以及电影、小说对催眠的夸张描述。
基本上,除非到达深度催眠状态,否则,在轻度与中度的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的意识是清醒的,有时甚至因为内心杂念平息,所以感觉上比平常更清醒。
这些怀疑自己没有被催眠的人,可能还隐藏了一个疑惑,就是,如果我并没有觉得离开了现实状态,这样催眠会有效果吗?
是的,会有效!几乎所有的催眠治疗都可以在“感觉上很清醒”的催眠状态下完成。
经过这些年来的摸索,我倒也摸出几个诀窍来让人尝到“我真的被催眠了”的滋味,其间的关键归纳为三点。
其一,在自我意志不参与的状况下,体验到潜意识接管的状态。例如,要求被催眠者在不控制、不压抑的条件下,手臂会自动举起来,身体会摇晃,食指会自行弹动来回答问题等。
其二,是调动自我意志,却无法克服催眠者的禁制指令。例如,下指令暗示对方,从1数到10的时候,会跳过7,对很多人来说,这会是一次震撼性的经验,尤其是那些数到6之后,拼命想数出7却数不出来的人,那一刻将终身难忘。
其三,被催眠者在指令暗示下出现平常没有的能力,这会令人惊奇万分。
例如,有一次我在某宗教道场示范催眠,我选择了几位敏感度高的人,大方地下指令说:“等一下当我在你的后脑勺轻拍三下时,你会睁开眼睛,并且发现你可以看见人体的气场,清楚地看见包围在人体周围的灵光,然后,我要请你仔细看清楚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了避免产生后遗症,我再加一道指令说:“你这种看见灵光的能力可以维持五分钟,五分钟后,你就会恢复原状,一切如常。”
结果,效果绝佳,而且是到当时为止,我示范催眠获得最多回响的一次。
结束之后,其中一位先生特地跑来,恳切地询问我,可不可以再帮他催眠一次,让他持续拥有眼通。我笑一笑,诚恳地告诉他:“顺其自然,好吗?你已经体验过一次,知道自己本来就有这种能力了。有一天,该恢复这种能力的时机到了,就自动通了,这样对你最好。”
他很有悟性,随即点点头:“老师说得对,我明白了。”
催眠秀是真的吗
每次上媒体接受采访,或者应邀演讲,都会被问到“催眠秀是真的吗”这个问题。
人们普遍对于催眠秀的戏剧效果啧啧称奇,颇想一探究竟。在几次催眠秀热潮的推波助澜下,催眠变成热门话题,也间接带动了人们认识催眠、学习催眠的风气。
我也观察到,不少心理学界、医学界人士对于舞台秀催眠师抱着轻蔑的态度,认为这些人不学无术,误导大众对催眠形成错误印象。由于每次催眠秀,只要参与者多,多少会制造出几个出现精神困扰的观众,医学界,尤其是精神科医生更是逮到大好机会重炮轰击,记得有一位来台湾表演催眠秀的美国催眠师就是这样,在舆论一致讨伐下,黯然结束表演行程,仓皇离去。
催眠秀本来就是秀,目的在于娱乐大众,就娱乐的观点,确实是既新鲜又有趣,我自己也蛮喜欢看的,还常常为其中的巧思、创意拍案叫绝!
在历史上,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催眠并不被正统的医学界接受,如果不是走江湖卖艺的催眠表演者传承这门技艺,恐怕催眠术早已销声匿迹了。
催眠表演者为了吸引目光,也常常在表演里掺杂一些耸人听闻的内容,例如窥心术、动物催眠、念力控制,而这些其实都是与真正的催眠无关的,难免会被高尚之士轻蔑。
然而催眠表演者为了快速引导参与表演者进入催眠状态,必然尝试各种催眠手法,譬如说,在嘈杂的现场让人进入催眠状态本来就难度加高,这是催眠表演者必须征服的难题。以至于催眠表演者常常会觉得,自己的催眠技巧可比学院派的蛋头学者高明多了。
一场好的催眠秀,除了催眠师的催眠手法必须非常纯熟之外,还要许多条件配合。
首先,催眠师必须精通于挑选最适合的观众来参与表演。
最适合的观众,本来应该是催眠敏感度最好的人,他们可以迅速进入深度催眠状态,完美地达成催眠师的指令。然而在舞台上,观众只要看到外在的表现就好,也无法知道内在是否真正进入催眠状态,所以,最适合的观众也包括了动机强、配合度高、表演欲旺盛的人。
当这样的人站在舞台上,感受自己成为成千上万观众目光会聚的焦点,会产生一种心情,他是这场秀的要角,他不能搞砸这场秀,他要全力配合,而且,他也确实乐在其中。所有日常生活的琐事都滚一边吧!只要催眠师的指令不要挑战他的道德禁忌,不要超过他的底线,不要让他感到没有面子,其他都没有关系。如同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说过的:“每个人在一生当中起码该风光一次!”
你瞧瞧,成为超人满场飞,多么威风!成为大指挥家,尽情挥洒,多么痛快!即使成为脱衣舞娘,又有什么呢,反正我被催眠了,与君同乐啊!(请注意,即使再怎么投入的人,也不会真的把身上的衣服脱个精光!)
有一次,我就看到催眠师下指令给一批人,让他们忘记自己的名字,另外给取了新名字。有些人不在乎这个,欣然接受指令,说他叫羊咩咩、喜羊羊啦,台上台下乐成一团。可是点名到老牌演员郎雄,问他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他很客气地笔直站起身来,回答说:“对不起,父母给的名字不能改,我叫郎雄。”
所以,我们了解到,看起来在舞台上进入深度催眠的观众,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只是充分配合而已,然而无论是真的演出或假的配合,都达到了皆大欢喜的娱乐效果。
一般来说,舞台秀催眠师绝对具备了精明、敏锐、机警、老于世故、幽默风趣、善于掌握现场气氛等性格特质,站在舞台上光芒四射,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参与的热情,否则,他的舞台秀生涯早就完蛋了。
比方说,他的举手投足都能带来“笑”果,他必须敏锐地从观众的肢体语言读出对方是否有配合的意愿,当观众的催眠敏感度或配合度不高时如何请对方下台而不会令人不悦,当催眠失败的时候如何自圆其说以维持场面热度。
我在纽约上Train?the?Trainer课程时,还曾经听老师哈特博士谈起一则趣闻,说有个日本年轻人帮某位在日本巡回演出的舞台秀催眠师翻译,整个表演行程结束后,虽然从来没有受过正规的催眠训练,但这位年轻人是个天生的舞台型人物,一握起麦克风,整个人就开始发光。他完全模仿这位舞台秀催眠师的手法,竟然也在日本掀起一阵风潮,成功地发展他自己的催眠秀事业。后来他功成名就后,特地飞来纽约,要求哈特博士给予专业训练,哈特博士简直不敢相信有这种事,直到看到对方带来的录像带、与新力等日本各大公司高阶主管合照,他才叹为观止,信了,就帮他密集特训了一周。
可见,即使不懂得催眠的人,只要完全模仿舞台秀催眠师的手法,也能达成娱乐大众的效果。
总结来说,催眠秀,秀肯定是真的,催眠则有真有假,它的重点在于让大家开心,让大家觉得秀很好看,至于配合演出的人是否进入催眠状态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配合演出的人是否“配合”。
催眠秀有危险吗
几乎所有的舞台秀催眠师都会宣称催眠秀很安全,只会带来欢笑,不会造成后遗症。
一位著名的舞台秀催眠师甚至幽默地回答这类问题:“催眠对观众的危险很大,他们会因为笑得太过火而摔下椅子受伤。”
事实并非如此。
就以台湾为例,每次催眠秀热潮过后,催眠师背着厚厚的钱囊离去了,却留下相当数量的观众来到精神科、心理治疗中心求助,有的则是前往外科求诊。
在舞台上,参与者被下指令表演剧烈的动作,例如,捉对厮杀的两名西部枪手,他们可能在道具之间闪躲、滚进、跳跃,如果没有充分热身,可能会发生肌肉扭伤,然后,在表演的过程中,由于太过投入,也有可能碰伤、摔伤、撞伤。
如果参与者有高血压、心脏疾病,有可能被剧烈运动诱发病症。
如果参与者进入深度催眠,按照指令做了一些夸张的表演,事后可能会觉得丢脸、尴尬,不敢见人,而需要心理辅导。
如果参与者本身的身心状况处于精神分裂边缘、情绪不稳定、有歇斯底里症状,有可能在过程中失控。
常见的一种情形是催眠师植入的指令在表演结束后,没有解除干净,而产生问题。
马卡斯(F.L.Marcuse)在其著作《催眠研究--论其真实性与虚构性》中谈过一个案例,一个病人告诉医生说他被人跟踪,而实际上并没有人跟踪他,所以医生认为这可能是精神病的前兆,然而除此之外,他并没有其他症状。经过多次面谈后,终于找出真相。原来是他曾经被催眠师催眠的后果,因为催眠师为了引发他的兴趣,对他暗示说有一只凶猛的黑狗从背后追他,后来这个指令并未解除干净,多年来,他一直以为有人跟踪他,以至于造成心理的困扰。
由于参与催眠秀的观众很多,催眠师很难保证每个人的指令都完全解除。
我记得1997年台湾TVBS电视台的《2100全民开讲》曾经以催眠为主题,请来舞台催眠师马丁,现场给来宾做催眠。其中政界名人璩美凤的催眠敏感度很好,进入了第五级催眠深度,产生了幻觉,把主持人李涛当成大帅哥李察·基尔去拥抱,现场呈现出非常热闹又有趣的气氛。
拥抱一下也还好,接下来,马丁又把璩美凤催眠成从1数到10的时候,会数不出7。
这是属于第三或第四级的催眠深度,所以璩美凤很容易就进入了。
结果呢,第二天新闻报道,当天夜里,璩美凤回家之后,发现自己还是数不出7这个数字,她开始惊恐了!惊恐到歇斯底里的地步。
后来是怎么收场的,我就没有看到后续报道了。
这种数不出7的催眠现象,其实很稀松平常,只要在节目现场催眠师说一句话就能解除了,为什么还会延续到节目散场了,人都回家了,还困在其中?实在令人不解,也对璩美凤深感同情。
如果当时她能懂一点点催眠,就能够通过自我催眠把指令解除了。
例如,在那种情况下,先让自己做几个深呼吸,然后平静地在内心对自己说:“现在我会静静坐在这里,跟自己在一起,三分钟后,当我睁开眼睛时,一切恢复正常,我也能正常数数了。”
除了没有把参与者的指令解除干净之外,另外一种情形是,没有参与表演的观众,也有一部分是高催眠敏感度的人,他们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也接收到某些指令,甚至连自己都没有觉察到,催眠师更不可能照顾得到。
在此举一个发生在台湾的真实例子。
1994年年底,从美国来的催眠师汤姆帮观众催眠时,制作单位的林小姐一时好奇,让别人掌镜,自己闭眼聆听催眠,结果情绪失控,大哭大闹,汤姆也慌了手脚。
这件事情后来处理得不好,媒体慷慨报道,舆论大肆抨击,汤姆因此提前结束表演行程,离开台湾。
读完了以上内容,你对催眠秀的潜在风险应该有相当的认识了,即使你仍然想看催眠秀,甚至参与演出,你也会比较清楚如何保护自己了。
原则上,我不鼓励人们成为催眠秀的参与者,除非你做好了足够的预防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