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以后,年仅 16岁的王永庆做出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的创业决定——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米店。
当时,小小的嘉义,米店林立,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年轻气盛的王永庆不知深浅,贸然投身此行,前景很不乐观。因为之前当学徒和店员挣来的钱大多都寄回家去给父亲治病了,所以,他手头的全部资金只有东挪西凑来的 200元钱,这只够他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小得可怜的铺面。此时,他的两个年幼的弟弟也从直潭赶来,帮助他打理米店。
由于米店规模小,地处偏僻,又缺乏知名度,比起那些经营多年、颇具规模的老字号大米店,实在是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因此,在米店新开张的那段日子,任凭王永庆如何费力叫卖,生意仍然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一连过了好几天,王永庆的米店一笔订单也没有达成,这让他苦恼不已,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那些大米店都忙得不可开交,而自己店里却连一个顾客的影子都看不到呢?经过细心观察,王永庆发现,原来那些规模较大的老字号米店不但能做自己无法做到的大宗买卖,还兼做零售,且拥有一些固定的顾客群,这些顾客总是习惯地去这些大米店或离家近的米店买米,这样一来这些大大米店就抢占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而小米店的生意本来就鲜少有人关照,他的这个地处偏僻的“弹丸”小店就更是无人问津了。
无奈之下,王永庆决定背着大米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可是一天下来,人累得筋疲力尽不说,大米也没卖出去多少。因为大米不像其他的生活用品,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是每月定时买好大米,放在家里,谁家也不会真的等到没米吃了才跑去买米。所以,遇到上门推销大米的王永庆,人家都以家中尚有余粮而拒绝。
坐地卖粮没有效果,上门推销又不见成效,这让王永庆头疼不已。他感到,要想打开销路,在市场立足,自己就必须要有别家米店没做或做不到的优势才行。可是,该从哪里入手呢?正当王永庆一筹莫展时,一位邻居上门来买米,见王永庆放在角落里的一袋米十分干净,一点秕糠、沙子都没有,于是指着这袋米说:“这袋米看起来很干净啊,我就要这袋了。 ”
王永庆笑道:“这袋当然好啦,我们把秕糠、沙子都挑了出来,准备留着自己吃的。 ”
“如果你把所有的米都弄成像给自己吃的米一样,还愁生意不好吗? ”邻居的一句话,让王永庆豁然开朗!
20世纪 30年代的台湾,稻米的收割和加工技术还很落后和粗糙,农民基本还处于手工作业的状态,稻谷收割后都是铺在马路上晒干后再脱粒,因此大米里有不少秕糠、沙粒、小石子等杂物。人们在做饭前要反复淘洗,非常麻烦。但是这种现象很普遍,无论买家还是卖家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王永庆想起了祖父曾说过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没有那么多钱,唯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如果我卖的米都像是给自己吃的一样没有秕糠、沙粒,是最干净的,顾客买回家后也不用那么费力去淘米,那么大家也就都愿意来买我的米了!”于是,王永庆决定从提高米的质量上入手,以此打开销路。说干就干,王永庆带领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一点点将夹杂在大米里的秕糠、沙粒统统清理干净,然后再出售,这样一来,他店里的米质比起其他米店要高一个档次。一传十、十传百,王永庆的米店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三兄弟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加点地处理顾客的订单,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
正文
走出去,外面是片天(3)
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 作者:牟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