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功夫总是在诗外(1)

8小时工作,24小时思考 作者:黎靖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儿子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把诗写好?陆游沉思了半晌,挥笔写下了一首诗来回答儿子的问题:“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这首诗中,画龙点睛的一句便是“功夫在诗外”。陆游告诫他的儿子,他初作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们的要求和喜怒哀乐。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要强调到生活中广泛涉猎,开阔眼界。

陆游可谓领悟了诗的真谛。诗,固然来自于当时情境下的灵感,但灵感的喷发、文思的泉涌,却来自于平时在生活中的不断积累。正所谓厚积而薄发,有长期的酝酿,才有揭盖闻酒扑鼻香,同样地,不断地读书、思考、行万里路、经人间事,才会有诗情、诗才、诗意、诗境。古往今来那些大诗人、大文豪,莫不如此。

世间很多事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工作,就如同作诗一般,功夫也在诗外。

一个作家写出一部享誉人间的大作,关键不在笔走龙蛇那一刻,而在动笔前的精心酝酿、充分准备。

一个优秀的演员在银幕上光芒万丈,可谁又知道,在台下他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动了多少脑筋,花了多少心思?他反复阅读剧本,揣摩其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并和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社会经验相验证,把握不准时,他还会主动深入到现实中角色所代表的群体中,深入地体会和思索角色的定位。这样,他才能在真正演出的时候挥洒自如,把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

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在台上接受群众的欢呼,强大的个人魅力和激动人心的演讲口才固然会产生“明星效应”,但平日里,他对国家政策和人民利益的思考,他深入到群众当中和他们交换意见、增进感情、求得认同,才是他提出能为群众所拥护的政见,并最终成为领袖的基础。

巴菲特被世人尊为“股神”,说他简直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他买哪只股票,哪只股票就会涨。可他不是神,他也有过投资失败,之所以比绝大多数人眼光准,下手狠,是因为他比别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做思考分析工作。一般人在开市的时候盯着曲线、数据,他却时刻在关注曲线、数据后面那些政治、经济的变化,他做足了资料分析的工作,大脑不断地思考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不是运气好的赌徒,所谓令世人羡慕的“直觉”,其实完全来自于精密思考后所得出的判断,而又因为这种思考习惯形成了一种准确的判断能力。

李嘉诚被大家夸为“超人”,说他是香港商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做什么就赚什么,别人亏本的时候他却赚了。可他还是人,而且出身平凡,只是,他比别人更喜欢动脑筋,善于动脑筋。从做一个小业务员的时候,他的方法不是勤跑腿、勤打电话(在这上面他当然也并不懒惰),而是做足对客户的资料搜集和分析,从而有的放矢地去进行拜访,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很多客户都把他当成一个知己,而不仅仅是一个商业伙伴。就是收货款,别人常常败兴而归甚至于和客户发生争执,李嘉诚却总是能够手到擒来。这都归功于他会在收账前先做出缜密的思考:什么时候去?在什么场合谈?对方的难处在哪里?以对方的性格和为人会接受什么样的方式?去之前能否先做点什么使对方不会那么抗拒(比如先帮对方一个额外的忙)?去了后怎么说?该怎么软怎么硬?对方会怎么想?碰到推脱和拒绝的时候怎么办?万一失败了怎么为下次再去收款留下余地?……李嘉诚在工作以外下的这些功夫,使得他在公司的所有业务员中脱颖而出,被升为部门经理,后来又因为工作出色,被公司委任为总经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