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璇
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
她本人二十三岁成名——若是不同现在大批量生产的少年作家相比——那也算得上是早出名的了。在她最负盛名的那个年代,上海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能同现今相比,那繁华的糜烂足以掩盖下水道中大部分的阴暗。金字塔底部的更多的人口还在忙着发展生产力填饱肚子,出名的价值抵不上一缸大米,所谓的尊重也宁可去换一块猪肉。在那时候,名声是有钱人的玩具,却是穷人望而不及的奢想。
所幸名门之后的张爱玲没有如此这般的烦恼。她家不富裕,却足以生活,良好的家庭是她成名的条件。自古寒窗苦读十余载,终于取得个好名声的不乏其人,而在那样的年代,无疑只有全无后顾之忧、从小便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才能拿到那金灿灿的皇冠。
张的童年如同放养的羊,孤独却自由。父母亲的离异使得她失去应有的关爱,而后娘的监管父亲的无情也使得她没有美好的童年。或许也正因为如此,让她的思绪飞快地蔓延滋长,无拘无束地爬满整个森林,占据整座山头。她在国内学画学琴读书,十指不沾阳春水地活到十六岁,不会削苹果补袜子,却对于音乐色彩之类的东西极为敏感。虽说是落没贵族,这样的生活却也惬意得令人羡慕了。张爱玲自幼所学的东西无疑是相当西洋化、贵族化的。她早熟,也确实对艺术文学有着天分——这绝不是因为父母离异而催生的早熟,却是天生的思想,好像从她出生开始便存在她的脑海中。童年、少年时代的独特经历无疑造就了她独特的性格,而我甚至怀疑金锁记的深院那半生缘的惆怅,在那个时候张爱玲的脑袋里已经有了一团模糊的概念,并开始慢慢成形。
她这般悠闲的快活大约持续到中学,之后纷飞的战乱打乱了她的人生,却也是她新的际遇的开始。
四十年代的上海是奢华的天堂,是堕落的天堂,也是张爱玲的天堂。她在上海成名,从那之后一跃成为备受瞩目的作家。她能同时满足大众与业界的口味,拿捏准人物爱恨情仇的尺寸。成年后的她拥有更加舒适的生活,或许已经没有谁能像她那样市侩得如此精致,她是小资们的代表,是懂得如何宠爱自己的女人。我看她的书,想的却是那一段长长的小巷,一身服帖的旗袍,精巧的盐水角,镂花的红木家具,淡淡的胭脂红。我并不向往这种生活也明白自己不适合,却莫名地喜欢去看去想。仿佛眼前就出现了一间房,一张桌,一个身穿绽放着牡丹的丝质旗袍的女子对着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切都是安然的,寂静的,可以听见尘埃飘落的声音。
然而,这样一个毫无疑问的天才,却有一段糟糕的爱情。那也是她唯一的爱情。
她不在乎他的妻室,她不去理会他的身份,她要的只有爱情。在文字间,张爱玲无疑是个睿智的作家。当她身处局外,她总是泰然自若地说着“对大多数的女人”、“ 由男人看来”之类的话,而再聪明的女人在爱情面前也笨拙起来。她看不见听不见,只用她近乎固执的认真,用全部的热情和青春赶赴这场未知的盛宴。她的爱情是一种天真,而他的爱情是一种天分。她用其一切做筹码,来抵押自己的幸福。
而这局,她是赌输了。并怪不得谁,或许仅仅是爱错了人。女人的爱情是一支香,奋力地只为一人燃烧,燃尽了便没了,而烟还不肯散去。男人的爱情却是一盒火柴,他可以很快地点着很快地冷却,也可以很快地挑起另一束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