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财神到

老江湖的智慧 作者:黎靖


余先生可是这个村子里飞出去的金凤凰。当年,他是整个村,乃至整个乡考上的唯一的一个大学生,而且,是一所全国知名的大学。毕业后,他又申请到了美国一所提供全额奖学金的学校,出了国。现在,他已经是美国一家大公司的副总裁了。

余先生第一次回乡探亲,当然是全村,不,是全乡、全县的光荣。县里派了一位副县长全程陪同,专车接送,当然,主要是为了能够吸引他回来投资建设。那时候正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招商引资是每个地方政府最首要的工作任务。

余先生对家乡还是有感情的,家乡穷啊,可以说,他能够上大学,是全村老少爷们凑钱相助的结果。因此,这一次回来除了探亲外,他也准备在家乡投资兴建一个葡萄酒厂,家乡的葡萄可是全国有名的。

实地考察完毕,并和县里面仔细讨论了合作的意向之后,他准备回村里一趟,副县长要陪他一起回去,他谢绝了。不过是回村里看看父老乡亲,没必要搞得这么兴师动众。回来之前,他给村里的一百多号人一人准备了一件礼物,亲近的,送一些洋酒、西洋参什么的,疏远的,也每人一件衣服。这一大堆礼物,余先生光花费的运费就不在少数。

乡亲们自然也高兴,他们纷纷把新衣服穿出来,余先生给他们拍了照,留作纪念。

余先生还没走,何老板也回乡了。

他是开着自己新买的奥迪车回乡的。当年,何老板和余先生同在县中学读书,一同参加了高考,可是何老板却是绝大多数名落孙山的考生中的一员。

龙门既然跳不过去,何老板只好回家种地。可他却是个不安定分子,两年后,他瞒着自己的家人,偷偷一个人去了广东。

谁知道他是怎么发了财,可是看这架势,财也发得小不了。这次回来,他也算是衣锦还乡了。

听家人说余先生也回来了,要在县里投资,还给村里每个人都送了礼物,何老板笑了笑,第二天便去拜访余先生,少不得要叙叙旧,套套交情。

然后,何老板包了几辆大巴车,将全村一百多口子全拉到县里最豪华的酒楼吃大餐,一路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到了酒店,居然还有礼仪小姐和仪仗乐队的迎接,让乡亲们都看傻了眼。县里、乡上的头头脑脑们也都请到了,在酒宴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感谢何总致富不忘家乡人,愿意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出一份力。许多乡亲还是头一回见到县里的大官,见到这样的大场面呢,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酒宴正酣,每个人都收到了一个装有现金的红包。当然,包厢内领导们的红包就更大了……

“哎呀,还是何老板有钱,你看这酒席档次有多高!”

“还发钱,往常我们吃酒席都是往外送钱,这次居然吃了还往回拿钱,真是大方。”

“人何老板有钱,这点红包对他来说算什么。你看到他开回来那高级轿车么?私人的,听说好几十万呢!咱县委书记才坐个破吉普。”

“啧啧,相比起来,余先生就差太多了。我听说,美国也有农民,余先生不会是到美国当农民去了吧?”

……

再后来,大家听说何老板在广东是靠炒地皮发财的,在县里人的心里,似乎那边的地下埋的全是黄金。因此,当何老板向县里领导说,自己一个人富不是富,愿意带领全县人民共同致富,一起集资去南方炒地皮时,县里领导连忙鼓掌支持。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大家纷纷把资集到了何老板这里。明摆着,何老板那么大的摊子,把钱放他这比放银行里强多了。

何老板带着一大笔的资金回广东去了。不久,他往县里打回了一笔钱,说是炒地皮赚了,先给大家分点利息。这下大家更激动了,都掰着指头算自己的钱明年会下几个崽儿、后年又会抱几个孙子。

后来,何老板很长时间没有打钱回来,他说现在机会正好,应该把所有的钱都投进去,赚更多的钱。

再后来,何老板就音讯全无了。有人说,他把钱都亏了,现在正在全国各地东躲西藏呢。还有人说,何老板赚了钱,但把钱全部卷跑逃到国外去了,有人在加拿大看到了他……

【指点江湖】

看完这个故事,大家都明白了吧?

何老板也许发了点小财,也许没有。他的钱可能是从哪里借的,他的车可能是从哪里租的。可是,他却能把全县人的钱都拢到了自己的荷包里。人们都相信他、恭维他,连县领导也尊他为财神爷,他的这股红得发紫的人气究竟是怎么来的?

余先生是真心诚意地想要报答乡亲们的,他送给大家礼物,实实在在地准备投资家乡的建设,可是,大家的态度却不是那么激动、兴奋。甚至还有人拿他和何老板比,质疑他是不是在美国当农民。为什么他真心实意却并不讨好?

这就要讲到中国式社交——“把面子做足!”

何老板没钱,但他借钱也要把面子给撑起来。怎么样才能让别人信任你、支持你,把你当作好朋友?你要保证能给他们带来好处,而你的实力必须能够证明这一点,尽管这种实力不过是你表演出来的。

怎样才能把面子做足?我想再举个例子说明:去年,我妻子在农村的三舅六十大寿,妻子问我送什么?我说就按惯例包个几百块钱的红包吧。没想到,岳母却反对,她说你要把这钱的一半买成鞭炮,在三舅家的门口燃放,他保准比只接到钱更高兴!当时我还觉得可笑,这不是浪费么?不过也不敢违背岳母大人的意思,便照着做了。到了三舅家的院门口,只见来贺寿的亲戚真的都是一家抱着一大盘子的大爆竹。大家纷纷点燃,门前顿时爆竹声震耳欲聋,烟雾熏天。四邻乡亲纷纷走出屋来往这边看。三舅站在院门口,精神奕奕,满脸喜气。

后来我才想明白,中国人的礼仪,不是像西方人那种讲实惠的礼仪一到你家来吃饭,送瓶红酒,大家一块就能喝了。中国人送礼是送面子,要拿得出自己的手,要经得起别人的吹。何老板的请客,让乡亲们津津乐道,也让整个县城的人议论纷纷,无形中就给自己树立起来形象。把面子做足了,自然就把里子挣足了。而余先生费力不讨好,就是因为他不懂得这个道理啊!

讲到这里,我当然不是要去宣扬何老板的“聪明”,而是要让大家具备认识这种“聪明”的智慧。就像警察在电视中现场表演扒手的动作,并不是教你扒窃的技术,而是让你具备识破扒手的火眼金睛。

“把面子做足!”这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社交潜规则,你可以不喜欢,但你最好能学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