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死劾

老江湖的智慧 作者:黎靖


明朝嘉靖年间,皇帝痴迷于修道,不理朝政。奸臣严嵩和其子严世蕃不但写得一手好“青词”(修道者写完后在祭礼中焚烧,向上天祷告的文章),为皇帝所欣赏,而且极尽逢迎讨好之能事。当时皇帝所炼之“仙丹”,严嵩总是主动要求替皇上试服,以至常常药物中毒。这样的“忠臣”,嘉靖皇帝自然非常宠信,连连提拔,很快就将严嵩升为内阁首辅。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严嵩,贪赃枉法、祸国殃民,而且纠集了一大批党羽,把持朝政。朝野上下的正直之士都敢怒而不敢言。即便是嘉靖皇帝的两个儿子裕王、景王,虽然很厌恶严嵩,但也不敢对他怎么样。内阁次辅(二把手)徐阶,这位后来铲除严氏一党,重整朝纲的贤臣、名臣,在这样一股气氛下也只能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可有一个人却不计个人安危,毅然向皇帝上书,奏报严嵩的十罪五奸。这个人,就是官至兵部员外郎,被誉为明朝第一铁汉的杨继盛。

杨继盛的这一次弹劾,被人称为“死劾”。在这之前,他焚香沐浴,交待后事。杨继盛的清直之名朝野皆知,处于深宫的嘉靖皇帝也有所听闻;他以死相谏的勇气让世人惊佩,不少人的良知被他所唤醒,准备声援于他;他奏折中所列严嵩的罪状也是查有实据,众人皆知。

可结果是,严嵩未倒,杨继盛却被抓进锦衣卫诏狱,受尽酷刑,三年后被斩于市。

是嘉靖皇帝白痴吗?这是一个智商很高,善于权谋的皇帝。他常年居于深宫,可权力还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信赖像严嵩这样的小人,同时也重用像徐阶这样的贤臣,而他在上面玩弄所谓的“恐怖平衡”……

也不是严嵩做了什么手脚,事实上根据明朝的制度,严嵩也不可能一手遮天。按照常理,这份奏章既然已经到了嘉靖皇帝手里,如果徐阶再率领朝中正义之士上书,嘉靖皇帝要想公开包庇严嵩恐怕也难,再说,即便保住了严嵩的脑袋,杨继盛是忠臣,非但不会死,还应该受到嘉奖。

可是当徐阶和高拱(时任裕王侍讲学士,后联合徐阶斗倒了严嵩)看到这份奏折底稿上的一句话时大吃一惊,知道写这份“死谏”的杨继盛死定了,而严嵩一定会逃过这一劫。

这句话就是——“或问于裕、景二王”。

裕、景二王都是嘉靖皇帝的儿子,杨继盛是在说,作为大明朝的臣子,检举不法是我的工作职责,我在奏本上所列的严嵩的罪状也都是实实在在的,皇上您要不信,召您的两个儿子裕王、景王一问就清楚了。

问题就在这上面。对于嘉靖皇帝来说,自己还春秋鼎盛,最怕的就是儿子勾结大臣来逼宫。明朝制度,皇子不得结交大臣,你杨继盛让我去问裕、景二王,是不是他们指示你当先锋,来打击忠心于我的重臣?是不是你想挑起又一轮朝中势力的角逐?如果不是,你拉扯我的两个儿子干什么?藏在你背后的那汪水,究竟有多深?

杨继盛的本意只是想加重自己这份奏报的分量,以为只要裕、景二王一出面作证,严嵩就罪责难逃了。哪知就这么一句话,将一个单纯的反贪工作变成了政治斗争。他的方法完全错了,即便是以死相劾,也毫无用处,倒是让嘉靖皇帝又结结实实地护了一回严嵩的短。

当然,杨继盛的死也不能算是白死。这样一个清直之士悲壮地死于严嵩之手,让天下人动了公愤。也给裕王、景王等皇朝的接班人心中埋下了必须清除严嵩一党的坚定想法。甚至嘉靖皇帝心里隐隐也在后悔,觉得严氏一党如此悍然,怕是渐渐在脱离自己的控制,因此对严嵩渐渐疏远。后来徐阶联合朝中各股势力,终于斗倒了严嵩。

【指点江湖】

官场上的事情很微妙,很多问题不是是非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杨继盛的“死劾”,本来只是一个简单的反腐败工作,但由于方法不对,却最终演变成了一个严重的“政治事件”。这就给了善于玩弄政治的严嵩以操弄的空间。他采用的方法,不是将自己撇清,而是将一缸子的水都搅浑,让嘉靖皇帝产生了一种错觉:山雨欲来风满楼啊!一项巨大的政治阴谋,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将要揭开序幕了。

因此,杨继盛的失败,不在于是非对错、力量大小,而在于他对政治的敏感性不够。拿错了“钥匙”,自然就打不开那扇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