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桑塔纳——成就汽车产业的小轿车(3)

足迹 作者:朱灵


“2003年我在北京和他(李鹏总理)重逢时,他还清楚地记得我们一起乘坐的概念车名字叫‘Student’,也记得他曾指出汽车缺少空调”,哈恩博士回忆说。“令大家意外的是,在他动身离开之前,我们约定要在当年的10月签署我们合作项目的成立合同。中国高层领导人的来访给我们的项目带来了突破。”

合同的签署日期早有安排。1984年10月的日程上有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对中国的国事访问,这次访问对中国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利益至关重要,双方都需要大项目合同的签署来标明中德之间的合作。

1984年10月10日,作为中德双方最大的合资项目,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资合同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德两国总理出席签字仪式。协议明确了上海大众的总投资额为亿元人民币,中、德各占50%,合作期限计划为25年。10月12日,李鹏陪同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出席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奠基仪式。

“双方各占50%的合资形式以及合资合同中的大部分条款后来都成为中国合资法律法规中正式条款的参考。直到今天,很多合资企业成立时还依然将当时的一些条款作为依据”,大众中国的张绥新博士坦言道。

“上海大众的诞生结束了中国闭门造车的时代,并且开创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生产的先河,加速了中国现代汽车业的发展。”

然而,当第一辆桑塔纳轿车在安亭诞生时,参加落成典礼的德国《明镜》周刊记者毫不客气地断言,“这就像在一个荒败无援的孤岛上生产轿车,它将是失败的实验!”

创业是艰难的。忽然有一天,零件从集装箱中整齐划一地被吊出,装配无需再用橡皮榔头。面对着这样的景象,上海大众的老员工惊讶不已。那时,车间里根本就没有一条生产流水线,全都靠葫芦吊和长板凳,把从集装箱中吊出的车身放在长凳上,逐个安装零件,再安装4个轮子。

1986年,为了形成完整的汽车工业,也为了协调国产化配套工作,上海市政府成立了汽车横向配套领导小组;1987年年底,又会同有关部门召开了“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工作会议”。会议上确定了首批132个横向配套厂,其中101个已签订了试制协议,共承担零件1438项。

今天,安亭已成为一座样板型的汽车城。那里有现代化的大众汽车生产车间、配套供应厂和大学等,甚至还有了国际F-1赛道。

当德国《明镜》周刊的记者再度到安亭访问上海大众时,他用了“令人惊讶”和“令人难以置信”来形容这个曾被他断言为失败试验的合资厂。

1999年11月,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参观了上海大众汽车三厂的帕萨特轿车基地后,也感慨地题词:上海大众是中德合作的成功典范!

引进了一个车型,改造了一个行业

回首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30年坎坷之路,几乎全世界所有的汽车厂商都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其中也不乏合作生产的成功案例。但作为第一个吃改革开放螃蟹的车企合作项目,上海大众在整个汽车产业和中国汽车行业史中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

其中,上海大众对于桑塔纳的国产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

当桑塔纳初到上海时,上海大众尴尬地发现国内竟然没有一家零部件生产企业可以与桑塔纳配套,而且没有一条生产线不需要改造。能用上的只有轮胎、收音机、喇叭、车外天线和小标牌,而这些只占其零部件总量的%。国产化上不去,整个项目将因CKD的高成本而败下阵来。当时,国家给上海大众的任务就是“首先搞好国产化”。

为加快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进程,在1987年12月召开的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朱镕基倡议,成立“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作为主机厂联系各配套厂的纽带。这一倡议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1988年7月,“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正式宣告成立。

自成立以来,共同体为提高上海大众四大系列几十款车型的国产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今,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上海大众也在中国逐步建立了完善的零部件供应网络。现在,上海大众的零部件供应网络已经遍及20个省市,多达400多家会员。

在中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上海大众不是唯一的赢家,所有和上海大众共同成长的零部件供应商都在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具潜力的汽车市场分得了自己的一杯羹。

“通过多年的国产化努力,大众汽车直接促成了200多家汽车零配件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建立,带动了零配件的国产化进程,建立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基础”,张绥新博士说。

未来的道路,继续领跑

2002年4月12日,上海大众合资合同延长20年续约仪式在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总部沃尔夫斯堡举行。正在德国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应邀出席了续约仪式。

为了迎接“入世”挑战,进一步加强大众汽车公司在华合资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以便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德双方在原有的上海大众合资25年合同的基础上,签署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再延长合资合同20年的协议,合同期延长至2030年。

新协议还鼓励上海大众产品实现国产化和本地化,并实现出口。

上海大众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最大的合资项目。

2003年6月28日,一辆崭新的帕萨特从上海大众三厂的总装线上缓缓驶下,这是上海大众生产的第200万辆轿车,也是我国轿车工业史上的第一个200万辆。无论对上海大众还是对中国汽车产业,这辆车都将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不可磨灭的里程碑。

短短两年后,2005年7月5日,上海大众的第300万辆轿车下线,为其未来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2007年,上海大众在中国售出万余辆乘用车。在中国区累计售出的470万辆轿车中,80%以上已经成为私人用车,而且年轻一代的中国人,甚至是80后,已经逐渐成为私家车的购买主力。

在2008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上海大众首款中级车Lavida朗逸全球首发。

上汽集团董事长兼上海大众董事长胡茂元在致辞中说,上海大众依托德国大众的先进技术,借助上海汽车深厚的本土化资源,积极进行本土化开发。朗逸轿车既坚持了德国大众的技术标准,又满足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这说明上海大众的开发水平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也说明上海大众这个合资企业的成功。

李方方/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