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名字刻在华盛顿纪念碑上
徐继畲(1795~1873)清末山西五台人,字健男,号松龛。道光进士,授编修。历任广东按察使、福建布政使。1846年迁广西巡抚,次年调福建巡抚,一度兼署闽浙总督。1851年授太仆寺少卿。1863年受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1866年授太仆寺卿、京师同文馆大臣。编著《瀛寰志略》,为中国较早论述世界地理和历史的重要著作。另有《退密斋诗文集》、《松龛先生全集》。
◎一般以为文明间的交往,大致会有几个阶段:最初是无功利性的欣赏阶段,其次是功利性的抵拒阶段,最后是化合为我所用阶段。
◎《瀛寰志略》问世后,虽然在国内被禁,却在日本被一再翻刻,普及至一般读书人之中,于其明治维新,大有助焉。
不同文明之间的最初交往如何发生,如何可能?似乎永远是一个谜。人们的交往沟通如何确立“主体间性”,至今仍是从哲学家到平民大众的难题。一般以为文明间的交往,大致会有几个阶段:最初是无功利性的欣赏阶段,其次是功利性的抵拒阶段,最后是化合为我所用阶段。我国文明跟佛教文明的交往就是如此,先是王朝的上层社会对佛教的欣赏,以为西方圣人释迦牟尼所说,跟我们的圣人孔老所说相似;然后就进入冲突,“沙门不拜王者”,朝廷和儒生先后灭佛辟佛;最后到宋朝,宋人援佛入儒,创理学,为我所用。我国文明跟基督教文明的碰撞,似乎也有这样的阶段,不过,由于基督教文明进入我国方式的特别及其至今的强势,使得我们对基督教文明的态度,欣赏和敌拒混杂在一起,已经一百多年,仍未能进入融合的阶段。而最初抱着欣赏态度的国人,其人生命运之复杂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百多年前,徐继畲因为做福建巡抚而有了了解西方的机会。他的欣赏了解西方是办洋务,跟洋人打交道时,不耻下问问出来的。他著书《瀛寰志略》。后人称说,清朝以后国人的思想,较之明朝徐光启、李之藻的世界眼光后退多多,又退回到了《中国论》和《华夷图》时代,从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到魏源的《海国图志》,都没有走出天下观和《华夷图》的视野,只是到了徐继畬,才开始走向世界,从天下观走到了地缘政治,从朝贡国家体系走进了民族国家体系。
徐继畲的书比较系统、详细地介绍了世界近八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和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特别是对于中国人很少了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及非洲都有所记叙,而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每个欧洲国家的面积、人口、财政收入和陆、海军规模都有具体数字介绍。徐称赞欧洲诸国“长于制器,金木之工,精巧不可思议;运用水火,尤为奇妙,火器创自中国,彼土仿而为之,益加精妙。铸造之工,施政之敏,殆所独擅。造舟尤极奥妙。蓬索器具,无一不精。测量海道,处处志其浅深,不失尺寸。越七万里而至于中土,非偶然也。”在书中,徐继畲还介绍了英、美、法、俄、瑞士等国的选举制、议会制和立宪制,对于议会的组成、职权范围等,都作了较详细的叙述。他指出,实行议会制是欧洲各国的共同体制,“不独英吉利也”。徐对欧洲国家的先进文明多有赞扬,如称赞瑞士“国无苛政,风俗简朴淳良,数百年不见兵革”,是“西土之桃花源”。
尽管徐为了“中国国情”,在书中做了不少妥协,包括在引言中写道:“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但徐书在当时人眼里,仍不被理解。这书一问世,就招来了一片非议,他的好朋友也批评他失了“夷夏之大防”,混淆了内外有别的“春秋大义”。他的政敌,包括林则徐一派,则断章取义,以他书中论日耳曼联邦有“西方王气方兴未艾”之语,而欲将其置于死地。就连曾国藩,也说他的书“颇张大英夷”,而不以为然。徐“遂而负谤至今”。他的命运可想而知,“称颂夷人,献媚夷酋”,丢官不说,书也被毁,不让出版。
徐继畲(1795~1873)清末山西五台人,字健男,号松龛。道光进士,授编修。历任广东按察使、福建布政使。1846年迁广西巡抚,次年调福建巡抚,一度兼署闽浙总督。1851年授太仆寺少卿。1863年受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1866年授太仆寺卿、京师同文馆大臣。编著《瀛寰志略》,为中国较早论述世界地理和历史的重要著作。另有《退密斋诗文集》、《松龛先生全集》。
◎一般以为文明间的交往,大致会有几个阶段:最初是无功利性的欣赏阶段,其次是功利性的抵拒阶段,最后是化合为我所用阶段。
◎《瀛寰志略》问世后,虽然在国内被禁,却在日本被一再翻刻,普及至一般读书人之中,于其明治维新,大有助焉。
不同文明之间的最初交往如何发生,如何可能?似乎永远是一个谜。人们的交往沟通如何确立“主体间性”,至今仍是从哲学家到平民大众的难题。一般以为文明间的交往,大致会有几个阶段:最初是无功利性的欣赏阶段,其次是功利性的抵拒阶段,最后是化合为我所用阶段。我国文明跟佛教文明的交往就是如此,先是王朝的上层社会对佛教的欣赏,以为西方圣人释迦牟尼所说,跟我们的圣人孔老所说相似;然后就进入冲突,“沙门不拜王者”,朝廷和儒生先后灭佛辟佛;最后到宋朝,宋人援佛入儒,创理学,为我所用。我国文明跟基督教文明的碰撞,似乎也有这样的阶段,不过,由于基督教文明进入我国方式的特别及其至今的强势,使得我们对基督教文明的态度,欣赏和敌拒混杂在一起,已经一百多年,仍未能进入融合的阶段。而最初抱着欣赏态度的国人,其人生命运之复杂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百多年前,徐继畲因为做福建巡抚而有了了解西方的机会。他的欣赏了解西方是办洋务,跟洋人打交道时,不耻下问问出来的。他著书《瀛寰志略》。后人称说,清朝以后国人的思想,较之明朝徐光启、李之藻的世界眼光后退多多,又退回到了《中国论》和《华夷图》时代,从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到魏源的《海国图志》,都没有走出天下观和《华夷图》的视野,只是到了徐继畬,才开始走向世界,从天下观走到了地缘政治,从朝贡国家体系走进了民族国家体系。
徐继畲的书比较系统、详细地介绍了世界近八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和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特别是对于中国人很少了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及非洲都有所记叙,而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每个欧洲国家的面积、人口、财政收入和陆、海军规模都有具体数字介绍。徐称赞欧洲诸国“长于制器,金木之工,精巧不可思议;运用水火,尤为奇妙,火器创自中国,彼土仿而为之,益加精妙。铸造之工,施政之敏,殆所独擅。造舟尤极奥妙。蓬索器具,无一不精。测量海道,处处志其浅深,不失尺寸。越七万里而至于中土,非偶然也。”在书中,徐继畲还介绍了英、美、法、俄、瑞士等国的选举制、议会制和立宪制,对于议会的组成、职权范围等,都作了较详细的叙述。他指出,实行议会制是欧洲各国的共同体制,“不独英吉利也”。徐对欧洲国家的先进文明多有赞扬,如称赞瑞士“国无苛政,风俗简朴淳良,数百年不见兵革”,是“西土之桃花源”。
尽管徐为了“中国国情”,在书中做了不少妥协,包括在引言中写道:“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但徐书在当时人眼里,仍不被理解。这书一问世,就招来了一片非议,他的好朋友也批评他失了“夷夏之大防”,混淆了内外有别的“春秋大义”。他的政敌,包括林则徐一派,则断章取义,以他书中论日耳曼联邦有“西方王气方兴未艾”之语,而欲将其置于死地。就连曾国藩,也说他的书“颇张大英夷”,而不以为然。徐“遂而负谤至今”。他的命运可想而知,“称颂夷人,献媚夷酋”,丢官不说,书也被毁,不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