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最喜欢和志同道合者结成小群体。在当今科技——尤其是互联网的影响下,人际交流不但变得更轻松,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响应内心深处的原始冲动,建立起新的社交方式。放眼望去,你会发现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正以全新的方式进行联络、合作和竞争。不但如此,人类还利用网络这一强大工具努力破除各种现实的藩篱——社会机构(如图书馆、录像店、书店)、媒介机构(如唱片公司、电影院)和传统事物(如每天的晨报和晚报)。
在这场日新月异的数字化变革大潮中,有一点似乎被我们遗忘了。那就是,如果大家放弃了那些长久以来一直保护人类需要和支持人类存在的社会机构,如果人类可以拥有几乎无穷的选择权,以至于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时,随之出现的巨大心理真空反而会推动大多数人争相组建新的群体或机构以更好地适应迅速变化的现实生活。面对这种挑战时,人类不会形成大一统的联盟,而是更喜欢钻进那个容易让自己满足的,信任度更高的小圈子。
明白了这一点,过去那些纷繁复杂,令人难以解读的社会现象马上就会变得无比清晰。
例如,就拿我们所处的Web20时代来说,最重要的新型商业机构是那些社会网络公司。其中最知名的公司包括Facebook、MySpace、YouTube、LinkedIn、Craigslist和其他一些网络巨头,除此之外还有成千上万类似的公司,它们正逐步渗透并开始控制各个领域,如音像行业、摄影行业、分类广告和各种职业协会。
然而,尽管其来势汹汹,实际上除个别公司外几乎没有几个企业能说清楚自己到底在为用户提供哪些服务——至少比不上那些传统行业制造商或是经营服务业的公司。看,这正是奇怪之处,这些连自己到底是干什么的都不甚清楚的公司居然是目前全球业务增长最迅猛的企业。例如,2003年才成立的MySpace现有成员已达到27亿;Craigslist的前身是旧金山市海湾区的一个旧货交换网,成立还不到10年,却成功击败了经营了300多年的报纸行业,将其所有分类广告业务独揽怀中。
同样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如果从这些网络公司数以百万计的用户中随便挑一位来描述一下该公司的业务范围和盈利模式——我估计他十有八九说不出个所以然。你别看现如今虽然很多人都把Facebook当做与外界联系沟通的唯一手段,而且每天拿着手机不停地发Twitter消息,对这个问题他们照样是一头雾水。
可见,在这些貌似简单的现象背后一定还有着某些更为深刻的因素在发挥作用。这些服务,以及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更重要)正在成功地对我们的心理施加影响。这就像是我们在塔吉夫的实验中所观察到的那样,人类潜意识中都希望能归属于某个大于自我的群体。即使我们并不认识这个群体的其他成员,即使我们和整个群体几乎没什么相似点,即使加入这个群体不会带来丝毫利益——但我们仍会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