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出口企业规模小。出口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分配和发展机制,重短期经营目标,轻长远发展规划,竞争和风险意识差。我国出口企业普遍缺乏规模经济性,离市场经济要求相差甚远,市场开发和技术投入很低,经营大中型成套设备机电产品出口的能力差,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这种状况,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整个国家来说,都缺乏经济性,影响出口效益的提高。
我国出口的“规模大、地位高”,意味着我国在世界贸易中份额的扩大、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和影响力的增强;意味着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出口的依赖性加大,没有出口的增长,就难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增长。但“水平低、结构差”,又说明我国出口存在着深层次问题,短期内难以突破粗放型发展模式,实现出口结构和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这就是当前我国出口的现状,即便不考虑影响出口的外部因素,出口自身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难题。这些难题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出口发展的潜力所在,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随着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调整的进程,我国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会进一步增强。
观察最近20年来我国外贸增长,1993年、1996年、1998年和2001年出口大幅下降,其中1993年出现贸易逆差,源于当时出口不畅而进口需求激增。1996年、1998年和2001年出口、进口和顺差增速同时大幅度减少,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不利于外贸出口是基本因素。随着我国贸易依存度的提高,外部因素对国内经济影响更大。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变化是本次外贸回落的主因,出口将面临20年来最恶化的局面,美、欧盟、日等主要出口国家将进入大萧条以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入持续发酵,直接和间接损失难以估量。外部需求锐减,经济步入衰退周期,中国出口高位回落不可避免。
外贸出口30年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外贸如此奇迹般的增长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变是分不开的。正是得益于这一结构性转变,越来越多体现中国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创造了中国外贸持续高增的局面。
30年来,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致体现了从自然资源禀赋产品,到劳动力禀赋产品,再到机电和高新技术等资金和技术禀赋产品的发展脉络。
我们可以用一组数字来加以佐证。在出口方面,1980~2005年,我国初级产品比重从51.6%下降到6.4%;工业制成品比重从48.4%上升到93.6%;机电产品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61.3%,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31.3%,非机电产品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38.7%。进口方面,1980~2005年,初级产品比重从37.7%下降到22.4%;工业制成品比重从62.3%上升到77.6%;机电产品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48.9%,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22.5%,非机电产品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