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结了很多针对风的判断和应对技巧,春风化雨,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很多情况下,风是雨的前奏;风萧萧兮易水寒,它揭示的恰恰是今天的所谓风寒效应。航行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应当见风使舵。但是,这种天气应对技巧却逐渐演变成为贬义词汇,甚至人们对于无法抗拒大风而只能随风两边倒的墙头草也无法认同它的生存智慧,这也充分反映出人们内心深处敬佩和向往的是面对天气急剧变化时的一种从容的定力和勇敢的张力。人们敬佩的是雷打不动,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鄙视“兴风作浪”的人,仰视“乘风破浪”的人。
在人们的眼里,风没有翅膀,却可以随处飞,雨是无源之水,却可以随处飘落,这两种最常见、最神奇的天气现象,最终被当做天气的代名词,也是恶劣天气的综合体。从和风细雨、疾风骤雨到腥风血雨,在风雨交加的状态下,人们栉风沐雨,尽管风吹雨打,但是风雨同舟。风雨强化着人们的意志力和凝聚力。
古时候,日照为晴,月明为朗,合称晴朗,晴朗的天气又被称做“光天化日”,不过今天“光天化日”这个成语已经几乎和天气没有任何关系了。“光天化日”天气现在经常被人无端地用“晴好”天气来代替。实际上,晴不等同于好,甚至很不好。古代农业社会,人们就已经充分意识到什么是好天气。好天气是阳光雨露缺一不可,阳光的温暖作用和雨露的滋润作用缺一不可。旧时的臣子经常念叨:雷霆雨露,莫非天恩。雷霆代表坏天气,雨露代表好天气。
那时候,人们对表现形式比较暴烈的雷特别敬畏,雷电甚至成为人们诅咒最常用的部分。即使在今天,对于雷电的认识和预测能力依然有限。难以捉摸,又难以抗拒,所以用大发雷霆形容脾气,用如雷贯耳形容名气,用晴天霹雳形容噩耗,都是用雷电的极端表现一种极致。当然,古人并不知道雷电能够净化空气,激发负氧离子,甚至未来还可以成为民用电能,其实天气中也同样蕴涵着非常丰富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