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刻骨铭心的亚洲金融危机(4)

中国经济十年螺旋 作者: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1998年,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增长率跌至-,马来西亚跌至-,韩国跌至-,泰国跌至-。亚洲金融危机仅在1997年给世界投资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7000亿美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损失的两倍多,其中亚洲共损失5160亿美元。

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亚洲金融危机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它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虽然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

发生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对世界经济有着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其中心问题是:在21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如何解决,这些经济难题包括:

* 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

* 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 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伴。

* 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

* 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 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多国际经济问题。

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现在存在这样一种思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此外,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会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但亚洲金融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即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溯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