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木千金人格重

你不可不知的财富故事 作者:杨在田


商鞅(约前390 —前338),公孙氏,名鞅,战国时期卫国人,亦称卫鞅,政治家。

历史上,齐、楚、魏、赵、韩、燕、秦,被称为“战国七雄”。秦国虽然也位列七雄之中,但是,由于它地处西方,中原诸侯还是把它当做戎族(同戎的部族)看待,没有跟它来往,也不让它参与盟会。事实上,当时的秦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比中原诸侯国落后,又让新兴的魏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真可以说是形势严峻啊!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对秦国当时的落后状况十分不满,一心想励精图治,使秦国尽快富强起来。于是就下令求贤,说:“不论是本国之人还是外来的客人,谁能使秦国发富国强,就重用谁,并封给他土地。”这样,不少有才干的人都纷纷跑到秦国来了。

秦孝公的求贤令,也深深地吸引了一个卫国人这就是卫鞅。卫鞅出身于卫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原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卫国当时比较落后,不得不依附于魏国,所以他很早就到了魏国,曾在魏国相国公叔座门下任中庶子,掌管公族理务。秦孝公下令求贤时,公叔座已经死去了,卫鞅就离开魏国,投奔到秦国来了。

卫鞅来到秦国后,托人引见,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他对秦孝公说:“秦国人民向来贫困,生活清苦,终年劳作还吃不饱饭。然而,再看看那些大臣和贵族们,整天游手好闲,欺压百姓,却个个富可敌国;而且他们死后,儿孙还可以继承爵位,这样的局面如果一直延续下去,秦国就永远不能强大。”

随后,卫鞅又说:“一个国家要富起来,必须注重农业;要强大起来,必须奖励将士;要把国家治理好,必须赏罚分明。有了重赏,老百姓就能拼命;有了重罚,老百姓就不敢犯法。有赏有罚,朝廷才有威信。因此,要想使秦国尽快富强起来,必须进行改革,改变现在的不合理的法度礼制。”秦孝公完全同意卫鞅的观点,就让他制订改革方案。

秦国的贵族和大臣们听到秦孝公重用卫鞅,打算改革制度,提高农民和将士的地位,纷纷起来反对。秦孝公很为难。他虽然完全赞成卫鞅的主张,但是反对的人太多,自己刚刚即位,担心会闹出什么乱子来。因此,只好把改革制度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已经稳定了,而他仍觉得改革制度对秦国有利,于是,正式拜卫鞅为左庶长(秦国的爵位共二十级,左庶长是第十级),并对大臣们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做主。谁违抗他,就是违抗我!”大臣们听了这道命令,都不敢再反对了。

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左庶长卫鞅起草了一个初步改革的法令,呈给秦孝公看。秦孝公看后完全同意,就叫他去发布,让全国的人都依照新法令去做。

为了取信于民,卫鞅命人在秦国都城栎阳(今陕西西安东北)的南口立了一根木头,并在旁达贴出一张告示:“左庶长公孙鞅令,能移此木至北门者赏十金。”

不一会儿,南门口就围了一大群人。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金子?”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在跟咱们开玩笑!”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去扛这根木头。

卫鞅听说没有人肯扛这根木头,就又下令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没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就越觉得不尽情理。大家对这根木头连碰都不敢碰,更别说去扛了。

正在大家疑神疑鬼的时候,忽然从人群中钻出一个人来。他打量了一下那根木头,说了声“我扛得动!”就真的把那根木头扛起来走了。看热闹的人们则跟在他后头,一直到北门。

卫鞅这时让人传话,对那个扛木头的人说:“你听从朝廷命令,是个守法的好人。”并当场赏给他五十两金子,一分一毫都不少。围观的人一见那人真的得了五十两金子的大赏,全愣了。他们都后悔自己刚才怎么就没有去扛,结果错过了一个这么好的发财机会。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全国上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老百姓都说:“左庶长真是说话算话,他的命令就是命令。今后,他叫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

第二天,很多人又跑到城门口去看有没有木头。这回没有木头了,换了个新花样:在昨天立木头的地方立了一个很大的告示牌(上面是左庶长的改革新法令)。人们大多不认得字,看也看不懂,有的觉得好、有的觉得不怎么好,但是他们都知道左庶长的命令就是命令,大家都得听,都得服从。

卫鞅的改革新法令主要有三条:一是建立保甲,实行连坐制度;二是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三是奖励耕织,实行重农抑商。

新法令颁布之后,秦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业生产发展了,农民生活改善了,军事力量增强了,连着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都给打下来了。

秦孝公见改革的初步计划获得了成功,就让卫鞅实行进一步的改革,也就是第二次变法。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废除井田,开辟阡陌封疆;普遍推行县制,集权于中央;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统一度量衡;迁都成阳。

这第二步的大改革当然也有人反对。据说有一回,在一天之内就杀了七百多个反对改革的人。更令卫鞅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次改革进行了四年之后,太子也因批评新法而犯了法。这真让他为难了。

卫鞅认为,这件事非同小可,如果处理不好,改革大业可能会中途夭折。为此,他面陈秦孝公:“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致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遵守,底下的人可就不会相信朝廷了。这可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如今太子犯法,是其师傅唆使的结果,责任在其师傅,理应依法惩处他们!”

秦孝公觉得卫鞅说得有理,也就只能让卫鞅去看着办了。于是,卫鞅就把太子的两个师傅治了罪:将公子虔处以劓刑(割掉鼻子),将公孙贾处以黥刑(在脸上刺字)。这样一来,其他的人包括大臣们就再也不敢反对新法了。

秦国变法之后,仅仅过了十几年,就由一个贫弱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很富强的国家。周朝的天王周显王曾派使者去慰劳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诸侯看到秦国已经富强,觉得不能再把人家当做戎族看待,就都向秦国贺喜。

后来,秦孝公封卫鞅为侯,把商(河南淅川西)一带的十五个城封给了他,称他为商君。卫鞅也就因此又被称为商鞅了。

【人生点击】

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改革都是利益关系的调整,都不得不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有支持者和反对者,要想把改革推行下去,取得成功,就必须赢得广大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要赢得广大百姓的信任,不仅改革的举措要着眼于广大百姓的利益,而且改革本身也必须是由权威的守信之人,能够说话算数,令行禁止。商鞅在推行改革的新法之前,移木赏金,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展示自己说话算数、言信行果的形象,以取得百姓的信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