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皇城根前说京商:百行百业供需契合(2)

话说京商 作者:张建明


随着商业的发展,清末北京已经出现不少讲究铺面装饰的大型商店,以纺织品及药店为主,一般都是高门深院,外面装饰有字号牌匾,以及书写经营商品和业务特色等内容的楹招。在《燕京杂记》中描述过北京的这种商业景象:京师店市,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招牌至有高三丈者。夜则燃灯,数十沙笼角灯照辉如白日。其在东四牌楼及正阳门大栅栏尤为卓越。例如北京瑞趺祥绸布店就采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传统式房屋,商店前面是花饰铁栅栏门,院内有罩棚方便停车。店内设有头柜、二柜、绸楼、信楼和货房。商品都是用布或牛皮纸包装起来保管在柜内或货架上,顾客进门要提出要求才取出供挑选。对于皇室贵族和官僚富户,多是由商店派专人送货上门,即使他们来到商店也是在客室招待,由专人将上等货送到客室任其选购。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品种大大增加,商店的服务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显然是受到广州、上海等地的外资商店、百货公司的影响,北京商店的铺面设计和商品陈列也出现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商业店铺的外貌更多地受到商家的重视,各业的门面也换上了新的色彩:前三门、鼓楼、西单这些古老而传统的商业区的商店大都进行了装修、更新门面等改造。一些外商则以自己民族特色风格的装潢来凸现自己,如一些欧洲商人和日本商人纷纷以本国风格的装潢来取代传统商店中油漆彩画、金碧辉煌的牌楼式铺面。

这时,商店的营业现场设计上更加优先考虑有利于顾客自由出入、突出显示商品的展示和营业员的工作方便。商品陈列开始使用玻璃橱窗货架,以利顾客挑选和敞开售货。北京最大的绸布店瑞趺祥1911年以后开始向外陈列商品,并定制了一部分玻璃货架。1924年这家商号的经理到上海参观商品陈列方法后,在自己的店内取消了前柜柜台,将货场前后打通,增加货架玻璃柜,布置橱窗陈设。以后北京各棉布店也相继取消柜台,改为敞开售货。    

1913年在东安市场开业的华兴蔚绸布店改变了“明茶暗布”的行业传统,在店堂照明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东安市场的正街有铅板罩棚,光线较暗,他们便开后窗采光。晚间华兴蔚店内电灯通明,在东安市场里是第一家安装日光灯的商店。可以看得见的还有商店里商品的明码标价。对于购物者、消费者的重视,表明了北京商人在经营理念上的一些重要变化。这种商品交换领域里的平民化潮流终于也在北京推行开来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