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节:第二章得到团队想要的结果(1)

三角团队 作者:张镦亓


第二章得到团队想要的结果

有效战斗力不同于战斗力,战斗力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有大有小。有效战斗力则不同,它只有一个判断标准,这就是结果。

如果加入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只有结果才是衡量团队有效战斗力的唯一标准。

一支二流球队面对一支三流球队时,只要发挥正常,它通常都是"相对"具有战斗力的;但如果面对的是一支一流球队,它则"相对"不具有战斗力。

一个在国内非常优秀的企业,面对国内同行,可能具有质量和品牌的优势。当其走向国际市场,其在国内市场上所具有的质量和品牌优势可能就没有了。

战斗力的这种转变,正是由于结果的改变而导致的。

刘邦和项羽的争夺战,开始都是项羽赢,刘邦输。可这都是过程,最终的结果是刘邦开创了大汉几百年的基业,项羽却自刎垓下。

刘邦和项羽两人手下都有一支实力相当的团队,论战斗力,项羽的团队还要稍高于刘邦的团队,为什么最终是刘邦赢?纵观项羽短暂的一生,他对于或兴或亡的结果,似乎从未特别留意过。事实上,项羽自始至终对于结局怎样确实是毫不关心的。看重结果的不是项羽,重过程轻结果的才是项羽。项羽灭亡秦国,做诸侯统帅完全是顺势而为、率性而为,无意而得之,这与刘邦刻意先入关破秦抢王形成鲜明对照。如果说项羽有做王的念头,凭他的能力完全可以抢在刘邦之前入关,他之所以北上与秦军主力决战,根本不关心"谁先入关谁做关中王"的约定,就因为他本是一个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人。

刘邦则不同,他是一个重视结果的人。比如,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为扼制刘邦,他故意将刘邦封为汉王,并把刘邦打发到条件恶劣的巴蜀地区去。一开始,刘邦勃然大怒,要攻打项羽。在萧何等人的规劝下,刘邦决定接受现实,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正是具有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刘邦才能够忍辱负重,韬光养晦,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千秋功业。

2007年的国美与苏宁之战,不但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看到以结果为导向的战略思维对团队战斗力的影响是多么重大,也许,我们还可以从中解读出什么是"团队的有效战斗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