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节:第四章群体思维的陷阱(7)

三角团队 作者:张镦亓


其次,对公司内部的一个小团队来讲,既然是为了刺激团队的活力,所引进的新人在能力上就不会很弱,如果团队负责人再把握不住度,总是故意地把兴趣放到新人身上,势必会引起原有成员的不满,要是这种不满使原有成员变得更加消极,则引进"鲶鱼"刺激团队活力的结果就适得其反了。

最后,无论是"大团队"还是"小团队","鲶鱼"的进入能否和原有成员形成优势互补,是否具有合作观念,都会影响到团队以后的战斗力发挥。一旦引入的"鲶鱼"个人主义观念浓厚,单打独斗的行为明显,那么他不但不会产生"鲶鱼效应",还会把团队仅存的一点战斗力给破坏掉。

因此,鲶鱼效应固然可以提升一个团队的战斗力,但也可以毁掉团队的战斗力。是否要采取鲶鱼效应来刺激团队战斗力的爆发,还需要团队领袖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决策。

找到共同的敌人

一名优秀的团队领导要意识到,在团队里面,如果你和你的团队成员找不到共同的"敌人",那么,你们彼此之间就是"敌人"。

"一个中国人是龙,三个中国人是虫"所阐述的,就是在没有外在敌人的时候,人们最容易产生"窝里斗"的现象。

其实,这不仅仅是中国才有的现象。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上看,人都是自利的"经济人",在任何一个组织中,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敌人"能够将所有的个体凝聚起来去面对,人与人之间就会由于自身利益不同于他人的利益而自行地树立他人为"敌人",组织之内人与人之间就将出现摩擦、对立和冲突,产生巨大的内耗成本。无疑,这个组织本身要正常地生存和延续下去,就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组织的领头人或"管理者"要领导或管理好这个组织,他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找到所有个体的"共同敌人"。

法国学者吉拉尔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在其初始创建时,都需要有一次伟大的"替罪羊事件",而每个民族和宗教的创世纪神话的核心,都是一个替罪羊神话。

这是因为,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建立,离不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认同(凝聚力、团结),而激发和维持共同体成员认同感的最佳手段莫过于"同仇敌忾":对共同敌人的仇恨和排斥。

为此,为了共同体能够存在,没有敌人也要找出一个敌人,找不到敌人也要想象出一个敌人,想象不出一个敌人也要假设一个敌人:共同体就是建立于对共同敌人的共同想象之上的。替罪羊仪式其实就是一个寻找敌人和创造敌人的仪式。

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共同体在共同的敌人被消灭之后,往往会陷入内部混乱的原因。共同体的敌人消失之际,往往也就是共同体分裂之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