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济人"(3)

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作者:(美)杰克·赫舒拉发


自私是因“经济人”而产生的人类目标。但确实存在着行善(对其他人的“善意”)

确实,亚当·斯密也说过:“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此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是《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1759年)的开篇第一句。

甚至经济学家也这么说,见Robert HFrank,Thomas Gilovich and Dennis TRegan,“Does Studying Economics Inhibit Cooper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7,1993。

Anthony MYezer,Robert SGoldfarb,and Paul JPoppen,“Does Studying Economics Discourage Cooperation:Watch What We Do,Not What We Say or How We Pla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10 (Winter 1996)。,当然也存在着作恶(“恶意”)。由于生物学方面的原因,人们大都对自己的孩子行善,对近亲也有一定程度的善行,但也会向陌生人广施博爱。大部分经济学家并不打算探究这些行为的根源。然而,一些经济学家断言,如果行善的成本比较低(例如,如果慈善捐献能获得更为慷慨的税收减免),就会吸引更多人行善。虽然可以用生物学来解释父母对子女的帮助,但是经济学家仍然推断,如果有更大的金钱激励,父母会给予后代更多的帮助。

据说,这种对自私的强调使经济学家变得更加自私。也许经济学学生正被“培养成自私的人” !

例子16自私的经济学学生?

经济学家安东尼 M耶策(Anthony MYezer)、罗伯特 S戈德法布(Robert SGoldfarb)和保罗 J波彭(Paul J Poppen) 在乔治·华盛顿大学进行了一项研究,调查两个问题:①当被问及在假定情境中的行为时,与非经济学学生相比,经济学学生是否认为自己学了这门课后变得更加自私?②观察学生的实际行为,经济学学生是否确实更自私?

表A比较了经济学班级与非经济学班级中自报为不自私的学生人数。问卷要求每个学生回答:如果他收到一张金额大大低于他应付数目的支票,他有多大的可能性会自愿要求按正确数额付款。同样的问题分别在课程开始时(“前”)和课程结束时(“后”)各问一次。

表A问卷调查的结果(在假定情境中自报“不自私”行为)

前后两个经济学班级534%50%前后两个非经济学班级525%538%资料来源:根据耶策、戈德法布和波彭的文章表1中的“问题2”(181页)计算。

虽然这些数据的差别很小,但还是微弱地支持了这个论点(经济学教育导致学生更自私)——至少就假定情境进行的自我评估是这样。

调查者又继续做了一项更重要的实验,这次用真的钱来试验。把装有10美元现钞的信封“遗失”在经济学与非经济学班级的教室里。每个信封上都填了地址,贴了邮票,还有附注说明这些钱是一笔还贷的款项。由于信封上已经填了地址,贴了邮票,不自私的人要做的只是把信封封上,投入邮筒。自私的人则会把钱据为己有。

调查者在经济学与非经济学班级的教室分别放了32个信封。结果见表B。表B“遗失的信”的实验结果

归还不归还经济学班级里的32个封信18(56%)14(44%)归还不归还非经济学班级里的32个封信10(31%)22(69%)资料来源:来自耶策、戈德法布和波彭的文章的叙述(181页)。

表B显示,一旦要就真实的金钱利害关系进行决策,会做出自私行为的经济学学生并不多,与表A的结果相反。这也许只能说明经济学学生更坦白,承认自己有时会做出自私的行为。

由此看来,学习经济学并不会使人更自私。但是,经济学教育可能使学生更愿意承认他在某些情况下会做出自私的行为。经济学教授又如何呢?

例子17自私的经济学教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