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半年,尽管官方公布的CPI比去年上涨1 3%,这比去年同期的上涨幅度还低1个百分点。然而,老百姓却感觉物价在上涨。有人作了一个对比:从1996年到2005年这10年间, CPI与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日益脱节, CPI的涨幅远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的涨幅。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当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后,这意味着需求也将同步提高;并且在可支配收入涨幅高于CPI涨幅的情况下,居民在实际中也不应有物价明显上涨的感觉;即便单独看CPI,每年1%的涨幅也是十分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很多人对我国的CPI编制方法提出疑问,认为由于涵盖范围的局限和统计权重的偏差,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对偏低。具体而言,存在的问题包括如下方面:
首先,从CPI商品篮子的覆盖面来看,一些支出未能在商品篮子反映出来。比如在教育开支方面,很多中小学生交纳的高额“择校费”、补习费。在CPI的统计中教育消费仅包含学杂托幼费、教材及参考书费、文娱用品费等等,但动辄数万元的“择校费”、各种名目的补习费的高涨都没有考虑。对于普通中国百姓而言,这些费用在有子女家庭中也是重要开支之一,理应在CPI的商品篮子中有所体现。但国家统计局认为这些费用是非正常、不合法的,应该将这些支出排除在CPI之外,如此就不能真实地反映物价的变化,况且这些费用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再比如某些医疗方面的开支。有时候我们会看到CPI反映出的药品价格是下降的,但老百姓却感到医疗负担更重了。这是因为虽然政府一直在努力降低药价,但一些药品厂家通过更换包装、更改药名、更改剂型和配方等方式,以新药品的名义达到抬高价格的目的,因此CPI编制时应该考虑到药品新、旧型号转换时价格的变化。此外一些医务人员不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增加用药种类、提高药品档次,或开大处方、用进口设施诊断和治疗,都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不断上升的医疗支出。这些并非由药品价格上涨而引起,而是人为原因所致,这在很多采用使用成本法编制CPI的国家一般是就同项和同一水平的医疗服务消费者的开支多少来衡量的,这就能比较合理地反映医疗价格的变化。
其次,在CPI商品篮子中的权重方面,消费者在一些方面的支出存在被低估的现象。比如,很多人提到的居住服务在CPI中的比重问题,实际上,居住服务方面的支出在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权重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在发达的城市地区,人们在居住方面的支出一般采取住房按揭贷款的方式,这是一种长期、持续性的支出,并且在不同收入人群之间的差异也较大;而在农村一般是采取自筹资金和自建的方式,支出多是一次性、短期的支出,在支出的当期会占用家庭较大的开支。在考虑居住服务在CPI的比重时,更应当考虑不同群体在居住服务方面的支出权重的差异,使CPI真实地反映出居住服务支出的变化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影响。此外,对食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在CPI商品篮子中的权重也应适时地根据情况变化进行调查和调整,这对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是很重要的。在带有浓厚计划经济体制色彩的时期所确定下来的支出权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发生很大变化,典型的如住房开支、医疗开支、教育开支等。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随着市场的放开和福利的取消,这些支出在商品篮子中的比重也会发生很大变动,于是就必须对CPI进行“去计划色彩”的调整,把一些过去没有统计到的开支纳入到统计中,同时该项开支在总支出中的比重也应得到相应的体现。
此外,我国也应当考虑针对不同人群的差异和特点,编制不同的CPI。前文中我们已经介绍过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均针对不同身份的人群或者不同收入群体编制了适应该群体的CPI,这对我国CPI编制的改革是有借鉴意义的。因为尽管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贫富差距拉大。我国基尼系数1981年是0 288,1990年为0 343,1999年为0 397,在2000年之后,基本稳定在0 4以上,甚至已接近0 5,超过了国际上0 4的警戒线。在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处于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在面临某种商品或服务涨价时,其感觉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仅仅编制一个综合的物价总指数显然已经不能客观地反映不同收入阶层所面临的实际价格水平的变化,尤其是不能及时反映物价波动对中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并且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教育、医疗、住房支出的增加对广大低收入者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在不能反映实际数据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分析研究就更不容易提出有力的结论,这相应地又会影响到决策的制定。
如果在CPI统计中不能及时针对新的情况进行调整,就会导致CPI的失真。类似的问题在美国也曾经发生过,1996年斯坦福大学以迈克尔·波斯金为首的经济学家小组指出,受消费者替代性购买、质量调整滞后以及新产品问题的影响,美国的CPI每年要高估1 1%。这个结论说明,美国的紧缩政策可能过度紧缩了。很显然,如果实际的物价增长率要比公布的数据低,那么已经施行了的紧缩政策就是本不应该出台的;此外,实际GDP增长率的数据也可能也要比官方公布的数据要更高些;甚至于如果CPI果真存在着这些估计偏差,不使用官方公布的数据,那么政府赤字到2008年将减少1 800亿美元!因为根据官方公布的高物价,美国政府对居民的生活补贴偏多了。
最后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当CPI的统计存在偏差的时候,它将会给经济的方方面面造成多大的连锁反应,这也显示出适时、客观、如实地调整CPI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