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PI与股票价格有何关系(3)

看不懂的CPI 作者:范言慧


物价变动能够通过影响人们的预期而作用于股价,股价的上涨或下跌同样能够通过增加或减少人们的财富而作用于当前的物价。在股市的牛市中,人们通常会将增值的财富从股市取出,用于购买汽车或其他消费品,如果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它甚至还会推动物价走高。同样,在熊市当中,被套牢的投资者的财富会出现缩水,甚至会造成投资者倾家荡产。这即便不会影响人们当前的消费,也会打击人们未来增加消费的信心,从而减弱对物价的压力。

有时,物价与股价同步上涨,这可能并非反映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是另有原因推动两者的共同上涨,比如说银行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因“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而上涨,而股价也会因为资金的充裕而不断被抬高,甚至还会产生泡沫,但这种情况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流动性过剩迟早会引来政府的紧缩性政策,从而使人们越来越担心股市上风险的增加,如果没有合理的理由来维持股价继续上涨,那么股票迟早会下跌。

不过,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股价上涨和商品价格的稳定是一个反例。台湾地区股票价格指数从1981~1982年间的500点左右一路上扬,并在1986年超过1 000点关口。此后便是长达40个月的牛市,于1990年2月达到12 682点的顶峰,随后又一路狂泄,在8个月之内跌去了10 000点,1990年10月1日跌至2 485点。股价持续暴涨与房地产市场遥相呼应,台北市住宅价格在1982~1986年房价平均为每平方米6万元新台币左右,进入1987年便开始暴涨,1986年每平方米为6.72万元,到1990年便涨到36.87万元,涨幅为448.7%。

期间,台湾地区股市经历了两次下跌:一次是在1987年受美国股灾的影响发生暴跌,台湾地区股市狂跌了近3个月,一直跌到2 300多点;之后行情迅速恢复,到1998年9月到达高点8 870点,受台湾地区金融当局宣布开征资本利得税的影响,台湾地区股市开始第二次暴跌,最低至4 873点。随后管理层在投资者的巨大压力下宣布取消征收资本利得税的计划。1989年上半年指数快速收复失地,到6月创9 000点新高,并在随后的几天内如期突破万点,并最终到达顶峰。最后的暴跌是由于海湾战争的爆发所致。一般而言,当货币供给持续增加时,应出现物价上涨,但在当时,台湾地区的物价却相当稳定,如以1991年为基期,CPI在1981年为83.11,1990年为96.5,其上涨幅度仅为年均1.67%,十分温和。

之所以物价能够在货币供给不断投放的时期保持稳定,原因在于持续上涨的资产价格成为吸引资金的场所,这使得物价免受资金的“侵扰”,从而能够保持稳定。这从当时台币的结构可以看到,流通中的广义货币M2(包括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增长速度一直稳定在20%左右,但M1(从M2中扣除了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后的余额)的增长率却在30%以上,最高时达到51%。而在1989年第二季度,即股市崩盘之前,M1的增长率则由30%继续下落至7%以下,崩盘之后M1的年增长率则转为负数。这说明M1的变动与股票价格的变动之间极为相关,这是因为,由于投资股票需要开立活期账户,在股市持续上涨期间,人们纷纷将定期和储蓄存款转为活期存款,从而能够投资于股市,但当股市泡沫破裂后,投资者又将资金重新转为定期和储蓄存款。因此并未造成商品需求的增加,从而物价才能够相安无事。

因此,CPI与股价之间并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影响股价的因素很多,也包括心理预期等因素,这使得股价的波动要远远大于CPI的波动。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二者更多是通过预期联系在一起的。通常CPI衡量的是经济当前的状况,而它的变动则会引起人们对未来经济预期的改变,而股票价格的变动则是人们预期的结果。预期先于实际,而实际又会影响预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