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加息,还是不加(2)

看不懂的CPI 作者:范言慧


前面美国和德国的例子是加息但并没有抑制物价上涨,中国的例子是停止了加息,但物价却最终下降。为什么同样面对物价上涨,加息却没有效果,而不加息却反而收到了效果?这是不是说提高利率没有用处?

也并非如此。作为政策工具,提高利率可以减弱企业和个人对信用的需求,有效地收缩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抑制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需求。需求下降,而产品供给的短期增长速度(体现在GDP上)是稳定的,由此会收到控制物价上涨的效果。但是,提高利率所产生的紧缩作用的发挥通常也存在一个时滞,它不会立即对需求产生影响。这个时滞也因时因地而异。在美国和德国的例子中,提高利率也并非不会产生效果,只是其效果的出现花费的时间过长,而这个过程却被其他问题的出现所影响或打断:在美国,是由于提高利率引起了房地产泡沫膨胀的终止和最终房价的下跌,从而被次贷危机所打断;在德国,这个过程被英国和意大利的退出欧洲货币体系所打断。实际上,如果这些外部因素不存在的话,提高利率是能够发挥其抑制物价的作用的;虽然其所产生的就业代价可能会不相同。

此外,在美国和德国的例子中,货币当局希望通过控制总需求来抑制物价。美联储在提高利率时,面对的是能源价格提高、美元贬值以及人们消费需求增加所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而德国联邦银行面对的是因为两德合并、工资水平统一所带来的消费需求膨胀而给物价施加的压力,提高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经济中的需求。但在中国,中央银行面对的是食品的短期供给下降而带来的需求相对提高,由于食品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具有刚性,人们不会因为食品价格提高而不吃不喝。通过提高利率并不能起到减弱需求并带动物价下降的效果,因此加息的作用不会很明显。这时应该做的是想办法提高食品的供给。另外,食品价格的上涨具有一定的短期性,而提高利率的作用却需要一定时间后才会产生效果,这也会减弱它控制短期物价上涨的作用。

虽然中国央行在2008年年初没再继续加息,但这并不表明它对物价上涨放任不管了。实际上,在2007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将2008年的货币政策的基调从“适度从紧”提高到“从紧”,尽管没有加息,但央行还是采取了控制信贷和容忍人民币升值等办法来防止“结构性的物价上涨”进一步演变成通货膨胀。控制信贷等于直接关紧了商业银行的水龙头,控制它们发放贷款的冲动;容忍人民币升值,扩大汇率的弹性是希望借此缓解进口品价格上涨给国内物价造成的压力。因为人民币升值后,进口品的价格会更加便宜,这会起到替代国内提高利率的作用。因此在2008年年初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当人们预期或看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继续攀升后,人民币就会愈加升值。这是因为人们认为中国政府在面对国内的物价上涨时,会更加容忍人民币的升值

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利用政策工具来调控经济就像用一只木棒拨弄机器的一个齿轮来驱使它运转,有时这台机器会朝着政策制定者预想的方向走,但有的时候这台机器会因为过于庞大或摩擦力太强而无法运行,甚至会因为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而搅坏齿轮。当面对通货膨胀的时候,中央银行应当为荣誉而战,坚定地抵制它,因为它是人民的公敌,长期来说也是政府的敌人。但是否也应当注意自己政策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因为有时候这些风险或成本太大,足以使中央银行的努力前功尽弃。加息,还是不加?有时这的确是一个难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