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电影时,常常会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屏幕,因为担心一眨眼会错过关键情节。我们在等着看流星时,总会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着星空,唯恐一眨眼的工夫,流星划过天空,而错过那美丽的刹那。但是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因为眼睛会自主选择眨眼时机,以免错过重要的视觉信息,并且眨眼的时机和频率是和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的。
眨眼频率延长:蔑视的表现
眨眼频率是人们下意识控制下的行动,一个人和对方的谈话如果出现不真诚氛围、厌烦情绪、无趣意味时,他在每次眨眼时会闭上2~3秒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是他潜意识里希望对方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中。如果一个人的眼睛一直闭着,那么说明他完全不想看见对方了,他们的谈话可以就此打住了。
当对方闭上眼睛时,说明他不想看见你。延长眨眼的间隔常常是那些自大者的常用姿势,他们常常会在延长眨眼间隔的同时配以长时间凝视对方的动作,这充分表现了自大者目空一切的姿态,他们对别人的蔑视意味也就不小心流露了。一个自大者目不转睛地长时间看着一个人时,他的潜台词是:“我看不起你,你认识不到我有多厉害吗?”王淼是某重点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在参加一个大公司的面试时,面试官在听完王淼自信满满的自我介绍后对他非常满意。但是在接下来的自由讨论单元,王淼却失掉了优势。并不是王淼的观点不新颖,也不是因为王淼的知识面不够广,而是因为王淼在听同组的面试者在陈述观点时,无意中露出了鄙夷的表情。此情绪表现的一个动作就是王淼在看着其他面试者陈述观点时,他的眨眼频率延长,几乎有闭上眼不想睁开的倾向,而有丰富阅人经验的面试官自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一个自大又瞧不起同事的人,显然不是一个好员工。
眨眼频率加快:感兴趣的标志
对方眼睛闪烁,说明他对你们之间的交谈兴趣浓厚。在一个公司会议上,领导正在激情澎湃地发言,底下的员工都在专心地听着,但是究竟有几个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领导的话题上呢?员工对领导的话题是否感兴趣呢?我们可以看倾听者的眨眼频率,然后加以判断。
如果发言者的表现很精彩,或者发言者是公司的大领导,那么倾听者的眨眼频率就会加快,这显示他们对话题很感兴趣,并且不断从中发现
当倾听者觉得话题非常有趣时,他的眨眼频率会加快。有意思的东西,或者说他们只是呈现出表示尊重的信息以讨好领导;如果倾听者的眨眼频率开始变得拖沓,闭眼的时间越来越长,那就说明他们认为发言者的演讲非常无趣,他们的注意力早就离开了演讲,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很可能是一群开始打盹的倾听者。 因此,如果你是主要发言人,而和你交谈的人眨眼频率开始变得拖沓,你就要思考如何用新鲜策略来刺激他,让他对你的谈话产生兴趣,如果没有新策略,不如趁早
当倾听者觉得话题非常无聊时,他的眨眼频率会开始拖沓。结束话题,否则可能造成交流完全不在一个状态的尴尬状况。
从眨眼频率看他是否在撒谎
在正常而放松的状态下,人们的眼睛会每分钟眨6~8次,每次眨眼时眼睛闭上的时间只有1/10秒。但当人们撒谎时,人们眨眼的频率会明显提高,而且人们闭上眼睛的时间会比正常情况长1/10秒。
有关专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将被测者分为两组:第一组人自由活动10分钟,活动内容尽量简单,从而使这10分钟不会做出任何需要说谎掩盖的事;第二组人被告知一会儿提问的试题和答案放在哪儿,以便他们测试时可以用到。之后研究人员让被测者在回答问题时戴上特制的可以测试眨眼频率的仪器。
结果发现,说真话的人,眨眼频率会比一般情况微微高一些,这是因为他们怕回答不好问题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显然从语气中也可以听出他们有焦虑情绪);而对于说谎者,他们的眨眼频率变化非常明显,先是稍微下降,反映出被测者在思考如果被问到,该如何不留痕迹地撒谎,所以他们自我安慰要保持冷静,后来在正式说谎后他们眨眼频率大幅上升,此时眨眼行为是不受大脑控制的下意识行为,而谎言也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