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

情商沟通 作者:(美)赛格尔,(美)吉夫


我们总是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解释这些问题:为什么我没能争取到这份工作,为什么我得不到应有的晋升?这些东西本是我理应所得的;为什么我婚姻失败、友谊破裂、人际交往也不顺?它们于我而言意义非凡;为什么我一旦跟自己的小孩、家人、邻居或同事产生了分歧,就难以和他们沟通?我们检讨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反省,却很少在思考或与他人交流之前把我们的受挫经历与伤心往事和发生在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联系起来。其实在我们进行无声交流时,我们就已打下了决定我们今后人际关系成败的基础。那么这一过程是如何开始的呢?它最终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在人际交往时,由于我们无意之中的沟通欠妥而导致与他人交往受挫,最后只落得个欷歔不已。还是让我们从头开始吧。想象这样的一幅对话场景:四位母亲正在聊天,她们每个人的小孩都还小。“我儿子挺听话的,他从来不给我添麻烦。”

“真羡慕你啊。 我女儿整天吵吵闹闹的,我也拿她没办法。别人说她有可能是得了疝气之类的病,唉,她可真让我头疼。”

“我的孩子根本就无法让别人代我照看,更别说把她送去学校了。她整天就像块胶布似的黏着我,每次我一走开就又哭又闹,好像我一走就不会再回来了似的……”

“不错了,至少她还黏着你啊。我每次去幼儿园接我儿子的时候,他总是把我当成透明人,好像根本不知道我在那儿似的。”当一位母亲精疲力竭而到了崩溃边缘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只会去关心这位母亲,并且对此疑惑不解:她到底怎么了。此外我们大多数人还会对这位母亲的健康状况甚为担心。许多人都以为她那黏人的孩子要么是太过娇气,要么是被宠坏了。另一方面,人们可能更倾向于这样的观点:一个小孩如果安安静静不吵不闹,可能有两个原因:要么他(她)对现状心满意足,别无他求;要么,孩子完全忽视了母亲的存在而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干自事。然而,如果我们能更深入地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安安静静不吵不闹的小孩可能在呆呆地望着天空而没有理会他的母亲。这些似乎没有意识到其母亲存在的小孩,虽然母亲就在身边,但是他们通常对此都漠不关心,似乎和自己的母亲脱离了联系。此外,如果我们对此类学龄前儿童的心率和血压进行检测,就会发现,他们的神经系统和那些吵吵闹闹的孩子有着同样的特征。

如果我们对这些儿童在其上学期间的行为进行跟踪观察,我们可能就会发现,那些文静的小孩很容易被其他人忽略,因为他们就像透明人似的。人们可能会认定他们是独来独往的人,这样的人要么缺乏应有的社交活动,要么有厌学情绪。相反,那些“活跃分子”是绝对不可能被别人忽略掉的,谁让他们躁动不安,而且还带有点“破坏性”呢。老师和学生辅导员推测这些孩子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或者是注意力不足/多动障碍(多动症)。等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我们可能会发现,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要么会遇到不顺,要么会觉得在自己的人际关系方面没有成就。

近期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为这些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解释,使我们能够真正地了解别人的经历是怎样影响我们大脑中的信息流动和信息功能的。人们已经通过使用脑电图(EEGs)、量化脑电图(QEEGs)、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和功能磁谐振成像揭示了大脑活动的中断与变化。研究人员对世界各地的数千个家庭进行了调查,他们用视频摄像机拍摄到了各种情况下的画面。这些实地调查捕捉到了婴儿与其看护人间发生的自发的、连续的互动,验证了神经系统中情感依恋性的影响,也揭示了情感依恋性的各种秘密。

科学界普遍接受了这一技术的进展,而且这些进展引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依附关系对大脑的发育起着主导作用,对个人发展及个人与外界联系亦如此。一个孩子,其早期是否依附他人,将决定:他(她)与别人的终身关系。

是否敢于探索外部世界。

抗压能力,面对逆境、挫折和失败的能力。

从强烈的情感波动(愤怒、焦虑、悲伤)中恢复过来的能力,以及在情绪与理智之间取得平衡的能力。

能够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