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论“流动性繁荣”的两面性(1)

谁制造了房奴车奴卡奴 作者:孙立坚


2007年,“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描述中国宏观经济现状的一个关键词汇。事实上,当时世界经济由于周期性的调整也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但是区别在于,这一现象是在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断改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还在延续的环境中发生的,而欧美和其他国家所经历的流动性过剩是在实体经济低迷、资本投资回报率下降的状态下发生的。所以同是流动性过剩现象,两者之间的机理却有着本质的差异。为此,根据中国经济目前的特征,我把它叫做“流动性繁荣”,以区别于商品要素市场萎缩环境下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刻意去区别两种环境下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因为“流动性繁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正反两种对立的影响。

首先,这种流动性过剩很大程度是冲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势头而来的,而不是商品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的委靡引起的投资资金的“闲置”现象所带来的。所以,在目前这一阶段,我们没有必要像美国那样去过多地担心资本流出的风险。只要中国经济的繁荣能够持续下去,这种流动性在中国汇集的力量就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在健全制度建设和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的过程中,引导和管理好充足的流动性为中国经济的繁荣继续作出贡献将至关重要。

其次,如今中国资本市场多层次的开拓和发展需要充足的流动性作为保证。而且,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完全有可能和中国经济的繁荣共存,不一定会像很多国家那般“流动性过剩是因为虚拟经济挤压了实体经济发展”--这是一种非理性繁荣的状况。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要保证这种双赢的格局稳定地持续下去,我们面临的挑战已经变得越来越多。

最后,中国目前充足的流动性资源至少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财政管理和外汇管理体系由国家掌控着,这为短期逐利型大规模投机资金的形成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尽管2006年年底金融业的开放增添了一些管理上的难度,但是,随着金融监管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强化,我们不必过于悲观地考虑投机的负面影响。一句话,今天国内外市场普遍都是“看多”中国经济。更重要的是,如果国家管理的资源运用得体,那么,在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就会大大减少。比如有效地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进行公共投资,鼓励和培育企业以及机构投资者走出国门,依靠自身的竞争力去获取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宝贵资源,这些措施都会缓解中国经济发展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的繁荣是在对外依存度较高而经济转型不彻底的条件下形成的,经济主体的差异性和贫富的差异性非常大。在这样的结构下,出现流动性过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高速经济增长需要制度的保障,而制度的保障很容易带来伴随着对外资产增加的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另一方面,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还很大,经济转型的渐进模式也不会轻易改变,所以,这种膨胀的势头不会有显著的缓解。但这种“流动性繁荣”给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要是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低迷发展的调整期,流动性过剩的负面影响就会与它在其他国家的特征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危害程度远远高于资本流出给西方国家所带来的负面冲击,甚至不亚于东亚危机所造成的灾难。强调全民提高这种警觉性的根据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市场化的转型过程暂时造成了目前相当一部分人的消费负担,从而使得人们储蓄意识和财富增值的冲动变得越来越强烈。由于计划经济的转型而带来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开支的增加,再加上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和社保体系及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很大一部分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情况在恶化。这就使得中国即使在今天流动性过剩的环境中也没有出现明显的、由于商品市场消费兴旺所引发的通货膨胀现象。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国家,因为流动性过剩产生过“货币错觉”现象。当时,那里的居民是由于信贷能力的提高而产生了旺盛的消费冲动和超前的消费水平,于是,商品市场的通胀率明显上升,实际汇率升值,经常收支恶化,经济增长也明显放慢,最终货币金融危机爆发。与此相反的是,从近期中国房地产泡沫和股价强劲上扬的现象中可以发现:这些市场的繁荣(甚至可能已经发展成一种泡沫)是广大消费者在从基本面的观察中建立了信心之后,出于财富增值的强烈愿望而积极参与的结果。

比如房地产投资,人们都看到了市场未来拥有的旺盛需求,都在担心延误时机可能会造成未来更大的支出负担,所以不仅有条件的人去购买,没有条件的人也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购买。于是,在这种越来越多人的参与下,房价自然出现上涨。这使得大众很快地目睹或直接感受到了房地产投资的财富效应。结果,在房地产价格未来强劲上扬的共同预期前提下,就导致了争先恐后的购买行为。这进一步推高了房地产的投资规模,从而不断推高了楼价。只要中国经济的增长还能够支撑大众对楼市财富效应存在的信心,那么,楼价在没有外界监管的情况下,就会越走越高,离基本面也就越来越远。当然,另一方面,这种靠银行按揭所带来的积极的购房行为也就造成了当前消费水平的低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