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国际金融危机对金融控股集团教训深刻)

金融控股集团管理实务 作者:张春子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发展格局冲击巨大、影响深远。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即便是花旗、汇丰等国际领先的金融控股集团也难以独善其身。当前我国金融业的综合经营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怎样看待这次金融危机中金融控股集团的表现,关系到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关系到中国金融业能否继续大步走向国际金融竞争的前列。

国际金融危机对金融控股集团教训深刻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有许多经验教训,如金融创新不应过于超越实体经济需求,金融机构不应放松风险标准,不应违背资本覆盖风险的要求,不应降低信息透明度,不应脱离审慎监管等。但是对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发展来讲,有以下三点重要启示。

第一,金融控股集团符合当代金融发展的趋势

金融控股集团是当代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金融危机并不能扭转这种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金融自由化,市场竞争加剧,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了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迅速发展。不同种类金融机构之间加速相互渗透,金融机构业务界限逐渐模糊。在这种大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的并购案件明显增加,金融业的经营组织形式开始孕育重大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金融服务业,各种金融业务之间的技术壁垒被打破,为金融经营体制创新创造了技术条件。1998年4月6日,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组成了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信用卡、保险等金融服务为一体的金融控股集团,实现了花旗银行多年梦寐以求的“一站式”金融服务理想。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拆除了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所建立的分业经营“防火墙”,为金融综合经营奠定了法律基础。十年来,国际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迅速,除中国之外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全面进入金融综合经营阶段。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一些投资银行为了避免走上雷曼兄弟的不归路,纷纷选择了金融控股集团模式, 如摩根大通银行收购贝尔斯登,美国银行收购美林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纷纷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并正在进一步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型。这些事实说明,以金融控股集团为载体的金融综合化经营仍然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大方向。

第二,金融控股集团发展必须以有效的风险监管和风险控制为前提

在这次二战之后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全军覆没,全球主要金融控股集团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资产质量方面,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资产规模排名前100家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住宅类房地产贷款和商业房地产贷款违约率分别由危机爆发前的151%、175%和096%上升至511%、555%和447%;在资产规模增长方面,从2007年1月到2008年9月,美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增速从1118%下降到687%,下降幅度近40%;在赢利能力方面,美国商业银行在2007年下降30%的基础上进一步恶化,2008年第三季度全行业利润骤降94%。

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的巨大冲击引发人们的深刻思考。近几十年来,过度的金融自由化和放松管制,表面上刺激了经济增长,实质上却肆意践踏了金融机构经营的风险控制标准。在金融创新的幌子下,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各国所采取的风险隔离与限制措施被彻底遗忘,西方发达国家实际上有意无意地创造了一个金融危机孕育的环境。对于金融控股集团而言,由于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防火墙”被打开,以及集团内部管理文化、报酬、利益冲突的协调和管理难度较大,金融业务多元化经营带来的利益被大大抵消。在这场金融危机孕育和演变的过程中,由于金融市场之间的不断融合和过度杠杆化的金融创新,出现了CDO等大量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形成了新的风险源和新的风险诱发机制。从金融控股集团内部来看,通过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分割、打包,然后由表内实体转移到表外,单个金融机构基础资产的风险看不见了,但却增加了风险计量、辨认和控制的难度。在这一链条的不断延伸过程中,商业银行降低贷款标准,向没有还款能力的人发放贷款;投资银行放松风险标准,投资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杠杆率被无节制地放大,个别产品的实际杠杆率甚至高达50~60倍,而花旗等金融控股集团同期的杠杆率只有十几倍;保险公司同样忽视风险控制标准,为从事高风险业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衍生产品提供了信用保险;评级机构在利益诱惑下进行模糊评级,使风险计量丧失科学基础。金融危机表明,如果没有有效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监管,金融控股集团内部某类金融子公司或金融业务的风险转移不但不能分散自身的风险,还会导致整个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传染和集聚。同时,由于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可能存在的资本重复计算等问题,使资本更加难以有效覆盖集团的整体风险和所有的金融业务。因此,金融控股集团发展必须以有效风险监管和风险控制为前提。

第三,后危机时代金融控股集团将在不断完善中持续发展

虽然大型的金融控股集团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但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各类金融机构的业绩表现来看,损失最大的是投资银行等单一业务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的负债主要来自于市场上的短期批发资金,一旦遇到这种“百年一遇”的压力状态,按市场定价的交易账户必然会发生雪崩式的亏损。大型金融控股集团由于资金成本低、资产负债结构更为均衡、业务组合相对协调等原因,形成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协同效应,业绩相对稳定,在现有会计体系下表现出更强的抗周期冲击能力,以及持续、稳定的赢利能力。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洗礼,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控股集团在经营理念、发展战略、业务结构、金融创新等方面将发生相应变化:在经营理念上,将更加重视风险监管和风险控制,更加强调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的协调发展;在发展战略上,将更加重视资产、业务和经营地域的多元化;在业务结构上,将更加重视发展资本消耗较低或者非资本消耗的资产托管、零售银行、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在金融创新上,将更加注重基础资产质量,防止创新过度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评级机构在监管的约束下,也将更加重视评级的真实、可靠。监管机构将更加重视对这些综合化金融集团的风险监管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