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掌握这门技术是通过自学还是别的老师呢?
虽然我在纽约金融学院上过课,但我在那里得到的唯一收获,就是怎样计算10天的上涨/下跌振荡指数(advance/declineoscillator)。这些年里,我花了很多钱买旧书。您也许熟悉普雷泽出版社,我收集的这些老版本股市书籍都是他们出版的。我还找到很多以前的《财务分析师杂志》(FinancialAnalystsJournal),我为这些书籍杂志编写了很多索引注释。
我发现,很多事情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铁打不动、一成不变的基础。我可以给你讲一个眼下的例子。我们都知道一个始终饱受争议的观点:牛市/熊市比(bull/bearratio)本身就是一个相互矛盾的指标;也就是说,当50%的股市分析家对市场持乐观态度时,反倒会成为市场即将下跌的指标,反之亦然。假如找到股市出现以来的所有数据,对它们进行检验、研究,我们也许会发现,这些指标根本就不具有一贯性。有的时候,当所有人都做看涨预期时,股市会上涨;但有的时候,当所有人预期熊市时,股市却会下跌。总体上看,预测与现实对应或相悖的概率完全随机;而不能让我们简单地归结为80%对20%或是70%对30%这样一边倒的比例。所以说,即便我们不能说它是一个完全自相矛盾的指标,但至少不是值得信赖的指标。
后来,我们又发现,零股(odd?lot)指标同样是个自相矛盾的指标,同样不管用。在整个上世纪80年代的2000多个交易日里,散户投资者只有在11个交易日里表现为净买进。因此,你也许会问,“它真是个非常了比起的指标吗?难道公众就那么愚蠢,以至于会对股市中这么大的一股势力都视而不见吗?”但你知道投资大众在20世纪80年代是怎样做的吗?他们去买债券了。他们买的是美国政府债券,这给他们带来两位数的投资收益,而且没有任何风险。显然,这绝对不算是糟糕的投资。有趣的是,几乎就是在一夜之间,零股投资者便冒出水面。在整个90年代初期,这些零股投资者经常是净买家,市场也似乎站在他们一边。
但根据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些投资者一直很不稳定,因此,我并没有贸然挺进,而是我行我素,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这也是我一直不敢妄自标榜为“技术分析”的一个原因。相反,我把自己的工作姑且称之为“市场分析”,可能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吧。
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那种将市场分析工具运用到现实市场之后才发现、但以前却从未在文献资料中学到的东西?对于技术分析的实务操作,最让我失望的一件事,就是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市场到底有多么起伏不定,变化有多么扑朔迷离。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陈词滥调:“这早就不是你爷爷那时候的市场了。”假如你的市场由交易商主宰,你的佣金只有每股一两分钱甚至更少,那么,市场的形态显然会不同于每股五六十美分时的市场,比如说1976年的股市。无论什么投资,我们都要寻找这些最有价值的基本因素,希望它们能在统计上给我们带来更具说服力的结论,而且这些结论的寿命也更久远一些,我们对这些投资也更有信心,但现实往往适得其反。我们应该意识到,在传统意义上由长期投资者主宰的环境中,市场运作的机理肯定完全不同于日交易占主导的市场环境。尽管我们自己还认为这些图表和指标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在今天的现实环境下,它们的作用早已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