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始于寻找“借口”
最精妙的道歉技巧,都始于辩解。笔者最近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观察,发现他们非常不善于为自己辩解。
例如,在大学里,每年都会有因成绩不佳而拿不到学?的学生。
这时,如果问他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老师时,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首先会进行道歉:“老师,非常抱歉!”
笔者此时会说:“不,这不是道歉不道歉的问题,而是你们自己的责任。也许你们早已知道这个结果,为什么还会这样呢?”对于笔者的追问,学生们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辩解。
笔者当然不是有意对学生们冷言冷语的。如果是由于笔者布置的作业,他们没有完成而道歉的话,笔者还能够理解,笔者只是想知道他们在道歉之后要怎么做?
而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所期待的,正是某种“借口”,为什么连及格都做不到呢?笔者知道他们对于这一点的说明,以及针对这一点,他们是怎么考虑的。
当然,只会进行辩解是无济于事的。实际上成绩差就是差,再辩解也不会及格,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对于接受道歉的人来说,很需要听到对方开脱的理由,说的好听一点就是需要对方的“辩白”。
只不过,辩白和辩解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同的,它们字面上相似,性质也相近,但是辩白是一种正式的自我辩护。当然,在这里,笔者只是想听听他们的这种类似于辩白的辩解(或称为借口)。
辩解也是一种需要绞尽脑汁的“技术”。如果自己找不到失败的理由或?因,恐怕无从辩解。
为什么自己拿不到平均六十分以上的成绩?要对这一点进行辩解,就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这段时期的状况以及其他种种因素进行了解。如果不能自我分析,根本无法开口进行辩解。
能够进行辩解,也就能够大致地进行自我分析。当然,在这之中,有些人可能会说一些谎话。但是,不管怎样,这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有利于最终出现好的结果。进行某种合理的说明,希望得到他人的谅解,说明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
与此相反,如果只是突然地进行道歉,则证明他没有经过大脑思考。这种做法无异于“无条件地要求对?谅”。
这些不合格的学生中,有些人还会说着说着就哭了。在他们看来,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从这层意思上讲,能够进行辩解的人,将来也会有很大的潜力。会辩解的学生最终有利于提高成绩,将来更有可能成才。
接受道歉的一方也需要适当的辩解
不作辩解和不能作辩解有着明显的不同,关于这一点,大家不要有误解。
所谓不作辩解,指的是没有办法申辩,姑且彻底承认自己的错误,它是条理思考的结果,是在确认了自己要负全面责任之后作出的反应。所谓不能作辩解,指的是缺乏辩解的能力,甚至连自身的状况也不清楚。
实际上,无论是职场的上司还是接受道歉的一方,都想找到一个台阶下。他们会想办法帮助道歉者。但是,他们需要一个借口或是能够让相互间理解的理由,换句话说,他们要求对方“和我说些好听的话吧”。
之前已经论述过,对有些人来说,作辩解是不起作用的,因此道歉会变得非常困难。面对这样的人时,最好要采用与之相符的道歉方法。
对于接受道歉的人来说,如果对方作出了辩解,就意味着有?下次谈话的机会。无论对方说了些什么,至少这种态度是积极的,那就与他们再进一步交流,针对相关问题再想想办法吧。
毕竟,作辩解的人、能够辩解的人,从态度上说,都是非常积极向上的。
笔者不由想起了日本学生运动时期,那完全是一个作辩解的时代。不管他们的言论多么荒谬,至少当时的学生都充满了激情,每个人都非常积极。
相反,现在的学生,连强词夺理的本事都没有了,也变得越来越不擅长与人沟通。
如果让学生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介绍,他们会得心应手,但是,如果让他们在辩论时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明或补充自己的意见,他们顿时觉得非常棘手。
就连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学生,也有这种明显的倾向。笔者每次让学生们针对最近关心的事情进行介绍时,大多数学生都会推三阻四……最后下课铃响了。他们完全没有这类想法:报纸和电视上的确有过这样的报道,笔者为什么要提起这件事情呢?笔者的看法是什么?这与当今社会有什么关系?等等。说到底,是因为这种对思维能力的培训,在现代教育体制下,不属于考试范围。
话可能扯远了,总之,适当的道歉都是从思考如何作辩解开始的。
笔者对年轻人道歉时的情形进行了观察,发现他经常突然呈现出思维中断的状态。这时,他们常使用的词是“不知道”或“没什么”。
不知道没有关系。但是,对于对方来说,需要听到的是辩解之词。
“不明白?为什么不明白?”却没有人作答。哪怕是再重复一遍“就是不明白”或“没学过,所以不明白”都行。虽然这种做法并无值得炫耀之处,但至少也算是一种辩解。
在对方进行了说明之后,哪怕是说“刚才在想别的事情,没仔细听”,只要是立即作出的反应,对方也能理解。但是,如果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思维已经中断了,才冷不丁地问对方“你刚才说了什么?我没听到”,对?一定会火冒三丈。如此一来,道歉也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
辩解时不要出现思维停止的状况,这一点不要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