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可以化解矛盾,缓和气氛。例如,一个小孩看到一个陌生人,长着很大的鼻子,马上大叫:“大鼻子”。小孩的父母感到很难为情,很对不起人。陌生人却幽默地说:“就叫我大鼻子叔叔吧”!大家都能由此一笑了之了。
一个人在车上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那个人连声道歉。这个人风趣地说:“不,是我的脚放错了地方。”这个人大度地认为,事情发生了,已无可挽回,又没有故意行为,也没有什么损失,何不一笑了之呢。
一个顾客在餐厅吃饭,米饭中沙子很多,服务员歉意地问:“尽是沙子吧?”顾客大度地回答“不,其中也有米饭。”既批评了餐厅,也免除了尴尬局面。
幽默也可以用来含蓄地拒绝。例如,一位好友向罗斯福问及美国潜艇基地的情况。罗斯福问道:“你能保密吗?”好友回答:“能。”罗斯福笑着说:“你能我也能。”好友也就知趣地不再问事了。
幽默可以针砭时弊。例如,领导问:“你对我的报告有什么看法?”群众:“很精彩。”领导:“真的?精彩在哪里?”群众:“最后一句。”领导:“为什么?”群众:“当你说“我的报告完了,大家都转忧为喜,热烈鼓掌。”这段幽默讽刺了领导干部长篇太论,不着边际的作风。
使用幽默,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下进行严厉的批评。例如,某商店经理在全体职工大会上说:“要端正经营作风,加强劳动纪律,公私分明,特别是那‘甜蜜的事业’——糖果柜台。”
幽默可使你获得有力的反击武器。例如,德国大文豪歌德一次在公园散步,遇到了一个恶意攻击他的批评家。那位批评家不肯让路,并傲慢地说:“我从不给傻瓜让路。”歌德立刻回答:“我却完全相反!”说完,立即转到一边去了。
8.含蓄
含蓄手法的盛行是由于以下一些原因:许多事情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人们越来越高雅,有素养,人们越来越需要得到尊重,采用暗示,即不公开地、隐蔽地给人以启示的做法最能表现高雅和享受尊重;人们越来越倾向耐人寻味的永恒或长久,不喜欢一览无余的短暂;犹抱琵琶半遮面比之完全显露更有魅力。含蓄的具体手法包括:
(1)通过提醒给予启示
例如,在事故多发地点竖立的一块牌子中,上书“事故高发地段”或“这里已有十人死于车祸”,以提醒人们:注意交通安全,特别是在这里。
(2)通过引导给予启示
某大学中文系因进修生、旁听生多而时常挤得在校生没有座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于是班长在课前宣布:“为了尽可能地让来我班听课的进修生、旁听生有座位,请本班同学坐前六排。”这实际上是暗示了进修生、旁听生不可坐前六排。
(3)不失矜持、自尊地给予暗示
如电影《五朵金花》中金花以“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来启发情人。《阿诗玛》中,阿黑以“有心想把鲜花戴,又怕崖高花不开”来试探阿诗玛。
(4)不伤大雅地给予启示
一位行者去买夜壶(即尿壶),在一个摊子上选了几个,虽都不错,但都嫌大。老板为做成买卖,说了一句:“冬天到了,夜长着哩!”一笔生意因此做成。
(5)避免分歧,不伤和气地给予启示
例如,1972年,在中国为美国总统尼克松举行的酒会上,周恩来总理这样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美两国隔绝了二十多年。”这一发言,一举多得,堪称“绝妙好辞”:映射了美国敌视中国的责任,又不伤客人面子,甚至可说暗含对客人明智之举的赞赏。
关于语言表达艺术的划分难以完全统一。事实上各种方法也很难绝对地划分,很难截然分开。这些方法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例如,委婉离不开含蓄,含蓄中也包含着委婉,幽默中体现着委婉……。但是大致粗略的划分还是必要的,这是为了便于学习,便于运用,有利于提高。
2.2.3.语言礼仪
社交的扩大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公众的社交水平是思想、品德、知识、气质、修养、语言表达等因素的总和。语言表达是诸因素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就语言表达而言,它也包含着许多紧密联系的方面。语言所包含的信息是语言的内核,语言的艺术表达是语言的外衣,语言的礼仪是语言通向外界的桥梁和窗口。合理的内核穿上了华丽的衣裳是一个美丽的待嫁姑娘。但若没有透明的窗口,人们会看不到她;没有诱人的桥梁,人们会无法走近她;封闭的窗户,带刺的松果会使人们拒绝她。她会因此表现不出她的特质,她会终老闺房。因此,有效的口头表达离不开语言礼仪。
1.招呼语言艺术
见面要打招呼早已成为人人皆知的常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见面不打招呼、不理人,就是在家庭生活中都是难以维持正常程序的。在社交场合那就更是重要的了,周恩来伸出的手被愚蠢地拒绝和尼克松首访中国时对此的反思就是非常经典的事例。
(1)称谓
招呼的第一步是要给对方一个恰当的称谓,这是十分重要的开始。社交场合,人们对别人如何招呼自己是十分敏感的。称呼得当,双方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和心理上的相容性,创造出良好的气氛,交际就会变得顺利。称呼不当,最严重的是刚刚相会就不欢而散。一般而言,也会使气氛不融洽,不得不花力气做许多补救工作,使交际凭添不必要的麻烦。
一般而言,恰当的称谓取决于双方的身份、年龄以及双方关系的性质,深度和所处的交际场合。选择恰当的称谓必经考虑这三个基本的方面。特殊而言,应在有了一定了解后,考虑对方的特殊癖好。如有的年龄较大,但不喜欢被人尊称得“老”。又如有的人,本来年龄不大,但不愿被人小视而称呼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