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攻城略地,斩获丰厚,得益于亚洲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亚洲各国政府对奢侈品产业的政策扶持。香港紧随日本,八九十年代成为奢侈品消费大户。当时,香港人在股票与房地产上赚得盆满钵满,腰包鼓起来的香港人对奢侈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在亚洲,今日的香港是除了日本之外的名牌齐全的购物胜地,并且因为占据了免税港优势,还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惠的价格,成为游客们最爱的消费场所。顶级名牌在香港大都有六七家大店面,这一数字远远大于巴黎、伦敦或者纽约。 Armani在香港开设了旗舰店,占地 34,000平方英尺,旗下的八个产品线全部入驻这幢三层楼,甚至还有大型的 Armani酒吧。这家旗舰店无论概念、规模、风格都是销售业里的翘楚。
韩国和台湾地区在上世纪 90年代相继解除了奢侈品进口禁令,并且管理政策颇为宽松。韩国首尔的文井洞大街( Rodeo)上,欧017洲名牌专卖店与百货公司林立。韩国消费者非常狂热,据报道, 50%的首尔女性拥有 Louis Vuitton皮包,当然也掺杂着 A货。藏在这个数字背后的是攀比心态,哪里的人们都喜欢和自己的邻居攀比一番,韩国人也不例外,在台湾则更是如此。
来看看中国大陆的情况如何。当中国人踩着 Manolo Blahnik高跟鞋步入奢侈品世界时,所有人都凝神屏气地关注着、期待着。邓小平提倡“致富光荣”,中国人很快地富裕起来。 2006年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人口庞大的?家人均 GDP不足两千美金,但是,它已然成为奢侈品产业的兵家必争之地。数字与现实之间的背道而驰虽然令人困惑,却并不难理解,中国大陆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并不均衡,部分城市和地区聚集了巨大的财
富,并催生出热衷消费的新贵阶层。这些人的财富惊人,并且出手阔绰。中国新贵对自身财富毫不加以掩饰的消费行为,引得各大名牌蜂拥而至,期待能分得一杯羹。
回忆一下上世纪 80年代日本游客们的疯狂购物行为,就不难发现历史总在重演,只是这次换成了进入 21世纪的中国游客。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已经迅速成为香港的奢侈品?售业的消费主力军。有些店面的营业报表显示,店中 70%以上的销售额由中国大陆游客贡献。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国大陆游客签证管制的陆续解除,中国大陆游客前往欧洲、美国、澳洲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比例就一直大幅上扬。他们花钱大方,喜欢购买名牌带给亲朋好友。还有少数社会精英定期飞往巴黎和米兰采购时装,更新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