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住在新校舍——衣食住行及其他(5)

联大八年 作者:西南联大《除夕副刊》


在我们这里,自从“一二·一”以后,《 中央日报 》及其副手们的一套东西已经完全破产。《 大公报 》的声誉也一落千丈,因为有一次三十五年十二月一日及三日报导“学潮”的“本报讯”都彼此矛盾,与事实不符则是很明显的事了。军委会及中宣部发言人的谈话,大家也都不会相信。相反的,因为《 新华日报 》关于“一二·一”运动没有半点失实的报导,大家也就不予怀疑。现在,《 新华日报 》已经成为在联大拥有读者最多的报纸。

在胜利以前,昆明的《 民主周刊 》,联大是一个主要的销路。胜利以后,上海的刊物多了,《 周刊 》《 民主 》也常常看到,最近《 消息 》也颇流行。《 西风 》现在业已成为过去,而《 上海风 》《 大观园 》之类在联大怕是不容易找出一本来。

美国兵在昆明的时候,他们的Pocket Book和Armed Services Edition也解决了一部份联大同学的书荒。中间,有文学名著,也有战地记者的政治,以至于侦探,神怪小说。如派尔的《 勇士们 》,士坦贝克的《 愤怒的葡萄 》和辛克莱等的短篇小说都是同学们平时想读而得不到的东西,现在都有了。这种军用品和美军大皮鞋一样在联大几乎是人手一册了。除了这之外,还有大批的Reader?蒺s Digest,Time,Life, News Week等杂志随着他们来到昆明,也给了联大同学一样“优先”。据说那时昆明的外国杂志比从前在上海还要来得快。这些东西,曾给了联大同学一些可贵的知识,因为外国人的书刊是例不受检的。

拉杂的写下如此多无聊的东西,我不知道你是否对于那“大”字有了点了解。假如没有的话,我不妨举几个实例:

联大同学在“一二·一”运动中,总可以说是一个主力,然而组织“反罢课委员会”的也有联大同学。在前一次闹东北问题中,吆喝各同业“工会”抬着旗子到联大来开会的,也是联大同学。

在昆明街头张贴壁报主张立即实行政协决议,东北应无条件停战后,再谋求政治解决的,是联大同学。而领活动费登载“中共推行上床运动”的《 真民主 》的主编也是联大同学。

这一次赔偿罢课期间的公私损失,我们的查训导长就惊奇为什么我们联大同学如此富有:损失的钢笔不是Parker就是Sheaffer。而事实上也有些同学兢兢业业拿着墨水瓶插着钢笔杆,上讲堂抄笔记。

在联大,有些人可以一天到晚躲在寝室里show hand;也有人整天往附近的中学跑,为昆明学联联络,帮助中学同学开座谈会出壁报,也有人可以抱了书跑到大观楼带了烧饼去读一天。

在联大,一件事的意见,赞成的和反对的常是这样的不一致,几小时内,“论战”就可以贴满一墙。云大同学就常常向我们说:你们联大的环境太复杂了。

在联大,?白天的时候,男女同学双双带笑带说的挽手而过,并没有人会看他们一眼觉得奇怪。

……

现在,你对于这“大”字,又是否多有了一点点模糊的概念了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