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四川地震品英国人的味道(2)

看不透的英国 作者:马建国


也许有,没有播放出来。但愿,但愿。

但让笔者不敢相信的是,在地震发生两三天后,全世界的华人都在为灾民揪心、募捐,俄罗斯人?日本人、美国人、秘鲁人似乎都在捐款,向中国派出人员、空运救援设备,有消息说,英国的慈善机构也在呼吁捐款,支援四川灾民。但至少从媒体上,好像没有发现英国的主流社会有什么动静。

因为工作的缘故,笔者与英国的金融、财经界打交道不少。给金融城市长办公室打了个电话。转了几道弯,对方回话说,金融城市长目前在巴黎出差,问及他对四川地震有何反应,对方说:“伦敦金融城对中国四川地震深感同情……”

伦敦金融城市长是一年一任。最近连续三任的市长与中国都有关系:2008年的市长是在上海出生,2007年的市长在中国工作?五年之久,2006年的市长则柳称连工作带访问,到中国不下一百次。与中国人的热乎可想而知——至少在不少场合口头上把与中国的关系当成了一个“卖点”。

金融城市长不在伦敦,我拨通了同样做中英贸易的一位高官的电话。没人接,留言后,过了几个小时,这位同样号称中国通的英格兰人回了电话。

毕竟是高官,说话条理清楚。电话那头的他说了三点:我们对四川发生地震表示同情;我们对中国政府反应如此迅速感到敬佩;将与成都和重庆的办事处保持密切联系。

“还有吗?”

“没有了。建国,谢谢给我打电话。”

话挂了。

2008年6月2日?在四川地震发生二十天后,英中贸易协会和另外两三个与中国有直接贸易关系的公司和机构联合英国中资协会在伦敦的一家饭店举行了一场为四川的地震灾民的“赈灾募捐晚会”。

大约四百名观众中,一大半是中国人,观众席前临时辟出的场地上演出的有英国人,但主要节目是由正在英国进行访问演出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承担。每张50英镑(当时1英镑约为197美元)的门票收入全部捐往四川灾区。

第二天,英国朋友发了一个邮件给我,说晚会共募集了15万英镑。

我不知道英国那些金融财团、大公司,特别?那些与四川有生意关系的公司总共捐了多少,但这区区15万英镑就是我所知道的英国经济界人士的捐款(其中大半为中国经济界人士的)。

在地震之后,旅居英国的华人团体多次发起募捐赈灾活动,这次包括中国银行、中国石油公司、中国网通等公司以认购晚会门票的形式,与英国工商同行再次向灾区献上了自己的爱心。

同日,旅英华侨、华人在伦敦唐人街聚首,将137923万英镑(约2 000万人民币)捐款交给了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的代表。

日后得知,在地震发生后,英国政府向中国提供了100万英镑的现金和价值100万英镑的帐篷、通信设备等物资,一个由七人组成?医疗队也赶赴灾区参加了救援。

听笔者的夫人说,笔者的女儿在伦敦的一个美国同学的妈妈与她偶遇,说了一些同情的话,还主动提出要她代交捐款(她后来把中国使馆负责捐款的联系方式告诉了对方)。其他的,我再没有听到什么个人捐款的故事。

也许英国人在文化上不习惯捐助或帮助别人,也许是他们捐助了、帮助了,但不喜欢说出来。

倒是另外一个类似的故事让我发现,“抠门”或“本分”其实是英国人的集体性格。在伦敦金融城工作的中国女青年在一次聚会上闲聊说到了英国人的“小气”。她说,金融城的人她很不理解,平日都?像客气、圣洁得不得了,但关键时刻好像都很吝啬。

有次她供职的保险公司门口贴了一个告示,说某某同事查出患有癌症,请大家自愿捐款表示爱心。从口袋里摸了一下正好有一张20英镑的纸币顺手捐了出去。

几天时间,她一直为自己这可怜的20英镑捐款感到不好意思。但过了两天,有个同事悄悄地告诉她,她那20英镑是最多的个人捐款,多数人捐的都是10英镑或5英镑,有的甚至是两三个硬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