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二十多年冷落了制造业:关闭煤矿、铁厂,变卖汽车厂、电信制造企业、港口、码头等百年老字号之后,面对2007年9月份开始的源自美?的信用危机和英国国内房地产的一蹶不振,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英镑的直线贬值,英国政府好像突然发现,只有制造业才能救英国经济于水火。
作为曾经的世界制造业大国,甚至以其制造业引领过工业革命、在全球独领风骚的英国好像又要吃回头草。
2008年9月8日,英国首相布朗率领自己内阁的全体人马从伦敦开赴号称“英国制造业中心”的伯明翰,发起了一个“制造业战略”。
虽然人们对以制造业振兴英国经济的效果看法不一,但大家普遍认为,布朗从这次经济攻势的“战场”选择就可看出,在伦敦金融城如今数千人失业的大背?下,制造业似乎已经成了布朗政府的最后一把救命稻草。
英镑与美元的汇率在从1∶211的最高点,已经下降到了1∶175左右,下降约17%,而英镑与欧元和其他主要货币的比例在十二个月内也大致跌掉了15%。
英国商会主席戴维?弗罗斯特也说:“制造业在英国遭冷眼多年,制造业从业人员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五百万多人下降到现在的不足三百万。人们都一窝蜂地拥向服务业,英国的经济已经严重失衡,英国需要一个强大的制造业。”
伯明翰曾经是英国的制造业中心,包括2005年被中国南京买走的罗孚汽车公司都曾在伯明翰附近的长桥辉煌了将近一个世纪。但由于效率低下和英国整个经济政策从1986年以后将制造业列为“夕阳产业”,经济中心向金融、服务和教育等产业倾斜。而英国的制造业也果真是夕阳西下。仅罗孚厂倒闭就有六千名左右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失业,而2008年在该厂的原址上重新开启罗孚跑车的生产,也只是雇用了250人。
制造业失落的故事还不止发生在长桥的汽车生产基地,面临来自德国、日本相对成熟的高技术出口和中国、印度等成本优势的新型制造业强国的竞争,英国全国境内的制造业都陷入困境。
事实上,不仅仅是制造业,英国由于从上世纪80年?开始的经济结构转型,推崇“自由经济”的英国在制造业和一些服务业都因为效率低下而被海外公司收购。
电信制造商、航空港口、货运码头、银行、证券公司、手机公司等英国公司都被外国公司收购。一向高呼贸易自由的英国甚至在两年前就有人大声疾呼:不要谈什么自由贸易,英国经济发展乏力才是我们面临的事实。
但由于仰仗历史上从殖民统治时期积累起来的资本和数百年形成的贸易观念,英国一直想利用“自由贸易”这杆大旗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利益最大化:哪里的商品便宜我就从哪里进口,哪里需要我的金融、服务或创意,我就高价出?,这样一进一出,英国经济自然能够从“自由贸易”中获利。
但2008年恰恰是在英国自己认为有优势的金融上出了问题,英国的支柱产业金融因为波及全球的“信用危机”出现卡壳:进口别人的商品,钱紧;出口自己的服务又市场紧缩。
英国只有硬着头皮向被冷落多年的制造业寻求振兴经济良方。
财政大臣出身的布朗首相可以说是时运不济。在辅佐布莱尔时,英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大增长的背景下一路上升,英国甚至实现了1992年以后连续六十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但在2008年的第二季度,英国经济增长戛然而止,相应的是布朗领导的工党?府的支持率一路走低。
虽然在2008年9月初的一个讲话中,布朗说他自己对英国的经济形势仍然保持“谨慎的乐观”,并说“英国经济比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初抵御风暴的能力要强许多,因为英国有健康的货币政策和欧洲最灵活的劳务市场,就业率接近历史上最好记录”,还说“应该用有眼光、有胆识和稳健的政策来应对困难”,但经济的走恶似乎已成事实。
2008年9月2日,布朗公布了一个总额约10亿英镑的房产市场刺激计划。按照该计划,政府将采取包括按揭贷款拯救计划、有房产产权股份和提高印花税征收门槛等措施力挺房市,但不少经济界人士不看好这个计划,认为它杯水车薪。
而2008年9月份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又担心已经达到44%的通货膨胀继续提高而维持5%的利率不变,英国经济似乎没有了别的回旋余地。
虽然有人说英镑走软对英国的出口是一个大好机会,因为有人说,英镑每贬值10%,就会在第二年刺激经济提高05个百分点,英镑已经贬值了15%,2009英国经济能否提高弥足珍贵的075%?
制造业对英国显然已经成了救命稻草,关键是看布朗能否抓住,即使抓住,这把稻草又能够让他撑多久——毕竟,被冷落了二十年左右的制造业不是一天?够振兴的,而制造业的振兴与提高出口率之间也还有距离。
关键是振兴制造业需要人和钱。这两样,英国此时都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