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名志愿者,于2007年8月受团中央和中山大学的委派,赴云南省澄江县支教一年。转眼已近一年,支教的生活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年里,澄江的山山水水,多少人和事,给了我很多快乐、感动、成长和美好的回忆。在这一年里,我深切体会到澄江与中山大学之间深厚情谊,感受着澄江人民的热情、勤劳和智慧。
在抗日战争时期,广州被日军占据,中山大学在国难中竟无安身之所。在各方面的积极奔走和努力下,中山大学来到了澄江,受澄江之惠,得以延续办学,也因此结下了渊源。这几年,中大与澄江相互来往非常频繁。澄江县的多位领导都亲身到过中大访问,而中山大学两任党委书记都曾率团回访澄江。在澄江与中大的共同努力下,中山大学在澄江的办学旧址得到了保护和修缮,中山大学在澄江办学纪念馆得以建立。
我们是踏着中大校友的步伐来到的澄江的。就在2007年8月的第一周,包括多名领导、教授、博士在内的53名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的中大师生就来到了澄江,将科技、文化、卫生送到澄江老百姓的家门口,到各乡镇、医院、学校,开展医疗义诊、农业科技培训、支教等活动。
在澄江的这一年,时时处处都能体会到中大与澄江的深情厚谊。我们仿佛回到了故乡,拾起前人为我们留下的诸多感人记忆。一来到澄江,澄江的领导和群众都纷纷跟我们讲起中大与澄江的很多故事,原来对于这段陈年往事,澄江人民都还能耳熟能详,念念不忘。在澄江团县委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很多中大与澄江交往的材料,包括中大三下乡演出的节目单。在澄江教育局的办公室里,一位老师递给我们《澄江县志》和《中山大学史稿》,还翻开、指出一条条有关中大与澄江的记载。在澄江县城及周边村庄,我们“一不小心”就遇到中山大学在澄江的办学旧址,看到那些传述中大与澄江友谊的碑文和历史遗迹。闲逛进县城的一家眼镜里,在县人民医院工作的店主还说,前不久,中大的眼科专家就到过人民医院给他们讲给过课。有一次在一条几乎已经弃用的旧公路上,同行的朋友突然说,这是澄江到省城的旧公路,就是中山大学来澄江后修筑的。甚至在我们到学生家家访时,都能够听到村里的老人们向我们讲述当年中大学子在澄江学习与生活的情景。
一年时间竟如此短暂,转眼就要告别。此时此刻,我不禁又拿起六十七年前,中山大学在离开澄江前的话别会上,许崇清校长写的《告澄江民众书》, “澄江民众公鉴:
本校于民国二十七年冬,奉命迁滇,以澄江山明水秀,风土纯朴,是为士林潜修之所,经呈准迁此,蒙滇省当局龙主席龚厅长予以指导,澄江李县长王县长、华大队长及当地耆绅多方协助,各乡保镇及地方民众,亦奔走效劳,恳勤相爱,以故年来本校员生,得以弦歌不辍,游息有所,皆拜君之赐也。兹以前方教育上之需要,奉令迁粤,席未暇暖,又备登程,别绪离情,彼此同感。回忆年余以前,本校员生,初客他乡。生活习惯,不互相异,幸赖各民众之热诚推爱,庇荫有加,使千里游子,于故乡沦陷之后,仓皇迁徙之秋,不致托足无方,尚能安居研读,幸何如之!·····惟前者曾与省县合筑昆澄公路,以利交通,与县政府合办卫生协进会,以作地方整洁。各学院举办日夜学校,以促进民众教育。协助中小学校,以提高教育水准。开办本校附属医院,以便民众疗治。推行防疫运动,以防流行病之传染·····此后,惟有率领同仁,随诸君之后,努力本位工作,共负时艰,以完成抗战建国之伟业。是则吾人之所以自勉,而重望我澄江父老兄弟共勉之也。”
前辈的感人话语,仿佛还回荡在耳畔。在国家危难之际,澄江接纳了中山大学,同呼吸共命运,共负时艰,谱写了一曲团结救国的伟大诗篇。五百多天的朝夕相处结下的深厚情缘,将永远留在中大师生与澂江人民心中。今天,国家日益繁荣富强,正在大步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澄江与中山大学正肩负起新的时代使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新时代,新挑战,新机遇,中大与澄江的深厚情谊将在为新的共同使命而共同奋战的时代谱写新的篇章。
离别在即,依依不舍。美好时光,草木深情。祝愿澄江,祝愿中大,祝愿友谊永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