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 作者:威廉·L.夏伊勒


谨以此书纪念我的兄弟约翰,

他于本书最后几行的写作时突然去世

前 言

这是我所写的第二本书。在本书中,我试图以我的亲身经历和现在终于可以查阅的大量历史资料为依据,记述一个伟大的欧洲国家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其高潮的那段岁月里的遭遇。我在自己的第一本书①中记录了纳粹德国的兴亡,同时描述了一个文明而有教养的民族是如何在二十世纪中叶堕入野蛮状态的:他们甘愿舍弃自由,置人类生活中的一般行为准则于不顾,用极其粗暴残忍的手段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而且居然对此漠然无动于衷。那本书的完成,得力于一批稀有的原始资料:盟军在战争结束时缴获的第三帝国的机密档案。我还觉得,我个人对于纳粹德国的了解--在其存在的十二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我是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的--对此也有所帮助。

我相信,通过对于事件的身临其境,通过接触领袖人物而获得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对有关国家、社会、体制尤其是平民百姓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来的本性和精神状态的感受,足以弥补无法通观整个时代给所有现代史研究者所造成的缺陷。在我看来,《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一书并没有因为修昔底德告诉我们他“经历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而有所逊色。对于这场战争,他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令人难忘的描绘。人们感谢他没有把这一工作留给后人。

从一九二五年起,我曾在法国生活工作多年。当时的法国不仅是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至少在我看来,也是最文明、最进步的国家。在随后的年代里,我越来越忧虑地注视着第三共和国江河日下。由于争吵和分裂,由于在外交、内政和军事政策上莫名其妙的盲目性,由于其领导者的无能、新闻界的腐败以及在人民中间滋长着的一种困惑、无奈和玩世不恭( Je m’en foutisme ) ① 的情绪,它的国力日渐衰微。虽然我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转赴别处任职,但我经常回到巴黎,因而仍然可以接触到--或者说至少可以感觉到--随处可见的腐化堕落现象。

从一开始我就喜欢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常常抱着同情的态度专注于讨论研究他们的问题、他们的领导人、他们的新闻出版业和他们的文学作品。而且像杰斐逊以及其他许多在那里生活工作过的美国人一样,我渐渐地开始感觉到巴黎是我的第二故乡,这种情感始终没有从我的心中消失过。尽管我并不想掩饰我的同情和偏爱,但我毕竟是一个外国人,这使我保持着一定的客观立场,置身于党派斗争之外,并且对来自右派、左派或是中间派的许多主张持怀疑态度。三十年代,出于各自相反的理由,极右派和极左派都希望第三共和国消亡,因此,我倾向于左派中的社会党人、中间派中的激进社会党人和中间稍微偏右的温和保守派。这些党派代表了法国人民中的绝大多数,是共和国的扞卫者。人们希望他们懂得如何排除千难万险保卫共和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