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驿动:住在大本营的帐篷里,才能真正地体会“一半是狂风,一半是烈日”的煎熬感觉。
今天中午,本想在帐篷里小睡一会儿,没想到刚睡过去,就浑身大汗地热醒了!帐篷里竟然像没有开空调的广州夏天一样又闷又热!我赶紧起来看温度计——四十摄氏度!
我们测量营地的帐篷是整个大本营地区的上百顶帐篷中条件比较艰苦的。所谓“艰苦”,通俗地说就是与其它营地的帐篷相比:白天更热,晚上更冷。因为我们用的是军用简易帐篷。帐篷的材料是墨绿色的单层帆布。因为颜色深,所以特别吸热;因为质地薄,所以太不隔风。
尽管已经进入5月,大本营地区昼夜温差依然保持在四十摄氏度左右。天气的基本特征是白天暴晒,晚上刮风。阳光暴晒的至高点出现在下午两点左右;风力的至高点一般出现在午夜至凌晨两点左右。通常白天风力也就四五级,阳光十分充足,每天中午气温都会上升到二十五摄氏度以上。绿色帆布吸收了大量的太阳热量就会使得帐篷里的温度迅速上升,再加上白天风力小,帐篷里的热量根本散不出去,所以在中午时分帐篷里的温度一般都接近四十摄氏度。太阳落山后,风力很快加大到六七级,帐篷里的热量又会被迅速吹走,不到半夜,帐篷里就接近零度了。等到后半夜,帐篷里的温度就和外面保持“高度一致”了。
在这里的每个小时,天气带给我们的生活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根据温度的变化,我们还创造了“生活舒适指数”,分为五个等级:一级为最难熬,五级为最舒服。
我们把一级时段定为21点到凌晨1点,为最难熬阶段;二级时段定为早7点到9点,为次难熬阶段;三级时段为13点到15点,为可忍受阶段;四级时段为10点到12点,为可工作时段;五级时段为16点到20点,我们称之为“珠峰上的幸福时光”。
一级时段:太阳晚上20点左右开始落山,21点彻底进入黑夜,待在帐篷里需穿上所有的防寒衣服。这个时段之所以最难熬,是因为冷得手脚冰凉,基本不能做任何工作;而过早进入睡袋,躺得时间太长又会头疼,给本来就困难的高原睡眠“雪上加霜”。所以要么去厨房烤火侃大山,要么在帐篷里一边听外面风声一边来回踱步取暖,一直要这样熬到晚上24点左右身体非常困倦,睡意十足,才出去完成当天最后一次上厕所的工作,然后迅速钻进睡袋,戴好防风绒帽,拉好睡袋,只留出能够让口鼻呼吸的缝隙。最后祈祷今夜能少醒几次睡个安稳觉,在狂风中迷糊睡去。
二级时段:次难熬时段。高原缺氧睡眠不好,我们通常早上7点就醒了。这是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刻,天空慢慢由墨蓝转为青灰,所有营地都在安息的睡眠中,狂风就像黑夜恶魔一样已经在黎明到来之前溜走了。然而帐篷里依然是零下十几摄氏度,除非着急上厕所,否则大家绝不起床。就这样一直在睡袋里辗转反侧熬到九点多钟,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到我们的帐篷,我们才把戴着绒帽的、青灰着脸的脑袋从睡袋里探出来,慢吞吞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有时这两个多小时的等待,比晚上还难熬。
三级时段:下午13点到15点,为可忍受时段。这个时段的特征就是热。当然与寒冷相比,闷热要好得多。毕竟,我们还可以行动自如,不必缩在睡袋里,还可以忍着中午的困倦坐在帐篷门口吹吹风,聊聊天。
四级时段:上午10点到中午12点,为可工作时段。这是我们一天当中主要的采访时段。吃过早饭后,不管是我们记者还是被采访对象,都是思路比较清晰、精神状态较好的时段,所以我们的采访基本都在这一时段进行。
五级时段:16点到20点,“珠峰上的幸福时光”。之所以把这一时段叫做“幸福时光”,一方面,帐篷里温度适宜,不冷不热,身体感觉非常舒服,可以做任何活动;另一方面,这个时段时间稍长,大家可以踏踏实实地整理上午的采访,在天黑之前完成稿件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