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位(6)

搞垮巴林银行之后 作者:(英)尼克·利森


尼克:出狱后,我对工作的期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些工作,并赚了一点钱。我作一些餐后演讲,还为几家杂志写专栏——这些零散的事情,不需要我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再婚以后,我要养两个继子,现在又添了个小孩,我更加意识到稳定收入的必要性。我希望能再次做一些每天都需要很投入的工作,就像我在银行中做的工作,每天忙忙碌碌,常常可以学习新东西,迎接新挑战性。这是我热爱工作的原因,我希望现在也能那样工作。聊到现在,我很想知道不能自由发挥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它会使人退化成什么样子。显然,鉴于我过去的所作所为,银行是不会再要我干活了。但是,我已经改变了。我的想法已经不同了。我意识到我既需要一展身手的空间,也需要把钱赚到手。这样,我就去除了不必要的压力。我相信对每个人而言,都是这样。

伊凡:我对这种源于本能的“充分发挥”需要也很感兴趣。最难治疗的患者其实是那些富家子弟,他们的父母亲有足够的财力把成年的子女养在家里,他们不需要工作和奋斗。无论聪明还是愚笨,无论学历颇高还是目不识丁,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到了三十来岁,还呆在家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变得愤世嫉俗或郁郁寡欢。他们可能假装在做事情——潜心于艺术或“研究佛教”——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做什么让自己得以“充分发挥”的事情,因为他们没有忧患,父母为他们提供保障。他们因为无所事事而崩溃。就如同那些长期依靠政府补贴生活的“游魂”一样,他们没有利用天生的内在资源来使自己得以“充分发挥”。他们就像失去了弹性的橡皮筋。

尼克:这样的人我见过。但并不是每个靠救济金生活的人都喜欢那样。想工作的单身母亲无奈靠救济度日,这是英国的体制使然——往往工作的所得还不如救济金多。人们刻意地压抑“充分发挥”需要,这对健康极为不利。如果政府能想方设法改变这一不合理现象,让人们不再压抑“充分发挥”需要,则功在千秋。它将还人们以自尊。不幸的是,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套体制根深蒂固。

伊凡:让我们来谈谈自尊。人们常说“骄兵必败”,你曾经败得很惨。

尼克:我以前太骄傲了!我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在狱中时,我不断地反思。回想自己的以前,再看看自己当时沦落到那般田地,满心凄凉。

伊凡:我们要重新揭开“骄傲”和“自尊”这两个词的内涵。我们已经说过,“骄傲”与对地位的需求相关联,但“骄傲”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呢?父母以子女有出息为骄傲,园丁为花园美丽而自豪。“骄傲”是我们对事物产生美好感觉的必须。在你工作过的那种高压和目标明确的环境里,人们自然会通过成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同级、老板和群体草率地评判个人的价值,如果某人未能达到既定目标,他就会有失败感。没有自尊,相信自己是个废物,是件可怕的事情。可是,认为没有自尊的反义是“高自尊”,“高自尊”就是好的,这样的想法并不正确。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拥有怎样的文化背景,最聪明的人都将“高自尊”视为不健康心理。那些对生活和自身持积极态度的能人,大都活得更健康更长寿。但认为这些人有“高自尊”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原因在我们了解了“高自尊”的五个特点后昭然若揭:

自我满足的吹嘘

自鸣得意

滥用权力关系(在任何情况下以自己的需求为先)

自认为比他人优越(就因为自己在某方面有能力或比较走运)

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

实际上,那些“高自尊”的人的举止行为就像精神病患者。相反,所谓的“高自尊”往往与悲观、沮丧、避世相关联,是不健康的心理。遭遇喜欢谩骂的父母、老师和雇主,会让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人一旦有了这样的心理状态,就会低估自己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这样一来,他们往往不再学习那些满足需求所必需的技能。让人感觉良好的方法就是赞许他的能力,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能力被大家认可,觉得自己有所成就时,才会意气风发。否则,他就如枯木又逢旱。如今,整个社会都变得目的性很强,以自我为中心的直线思维导致混乱。目标既定,结果待估。作为一个与钱打交道的人,你比任何人都明白前后一致的必要性。但是,当复杂的运作掩盖了这一基本的要求,盲目地以目标为导向往往会使工作偏离了组织机构的初衷。老师和医务工作者的压力状况可证——他们的工作目标被置于工作性质之前加以强调。使用目标是促使事情顺利发展的一维方法。这种直线思维也存在于金融领域,不是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