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6)

春秋战国 作者:(日)陈舜臣


结果,卖弓夫妇的养女雀屏中选是可以想见的。养女的名字叫做“褒姒”。

这种事情在当时并不稀罕。商朝灭亡的祸根妲己,原本也是有苏氏为补偿过失而献上的女人。这次的褒姒,同样加速了周朝的灭亡。

当时的天子是周幽王。

依据《史记》记载,幽王纳褒姒而宠之,是即位后三年的事。

这么一来,在年代上产生了矛盾。

神话传说的作者,对年代的观念似乎相当模糊。

龙涎从箱底流出,是厉王末年的事情。

厉王三十七年时发生大乱,受到国人袭击的厉王,曾经亡命逃至现在的山西省。

之后的周呈现无君主状态,由两位大臣治理国政达十四年之久。

由于是大臣共同融和执政,所以这十四年称为“共和”时代。后世称无国君之政体为“共和制”,以此为起源。

据说,周晚年之所以发生大乱,原因在于国君好利。不过,国君好利似乎是身不由己的事情。

周王乃中原文化圈的宗主。

当时,这个文化圈日益扩大。随着国土扩张、人口增加,国家经费自然跟着膨胀。政府为开拓财源,必须制定各种经济政策,亦即增税和公卖制度。

无论是增税或是公卖制度,人民必会因为增加负担而受苦。老百姓的怨怼于是愈来愈多。

对此,厉王采取的措施是,凡被检举诽谤国政之人一律处死。因此,国内盛行密告制度,人民在恐怖政策下,都不敢说话了。这个情形甚至严重到连路上遇见熟人也只敢彼此点头示意。这不真是“隔墙有耳”吗?

“我的方法厉害吧?人民再也不敢诽谤我了。”

厉王得意洋洋地说。

位列重臣之一的召公却露着悲戚表情进谏:

“大王,这只是挡住诽谤之声罢了。堵塞人民之口,其危险程度远较拦住河流为甚。河流被堵住,河堤终会有决口的一天,到时候会带来巨大灾难。堵塞人民之口与此同理。治水者一定会留水路用以导水,掌管民政者同样要让人民畅所欲言,使之达于天听始可。盲人和史官分别以歌谣和古代文献呈给朝廷,完全出自于同样的精神。人民有口,无异于大地之有山川。将之堵塞,一定会有无穷后患。愿大王三思。”

而厉王对这些话充耳不闻。

召公的谏言果真没错,人民再也不缄默了。

由于采取偏重经济政策,新兴工商业者以及经济官僚开始受到重用,这一点引起贵族阶级极大的不满。

人民于是蜂拥而起。

厉王没命地逃到山西,在那一直到死。这其间的十四年为“共和”时期,已如前述。

司马迁的《史记》年表,以共和元年为起始。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基于在这之前的资料不多且不甚可靠,另一方面也是厉王末年大乱之际,资料丧失的缘故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