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挺进卢沟桥(5)

日本帝国的衰亡 作者:(美)约翰·托兰


西园寺毫不迟疑地向天皇推荐另一位大将宇垣一成继承广田。这一选择几乎激怒了陆军所有的人,因为宇垣是稳健派,曾削减过四个陆军师团。因此,“三长官”说,他们无力在宇垣内阁物色当陆相的人选。宇垣不得不向天皇奏明他无法组阁并在向报界发表的声明中发泄他的怒气:

“我看到的是,在陆军中处于权威地位的人只有少数几个组成了一个集团(即统制派),把他们的观点强加在当局头上,宣传他们的行动好像代表了广大陆军的意志。陆军是天皇的陆军。他们近日来的行动是否代表天皇的陆军的普遍意志,是不太明确的。由陆军‘三长官’挑选陆相过于拘泥,缺乏诚意……我认为日本正处在法西斯主义和议会政治的十字路口。陆军已成了一个政治组织。陆军目前的这种状况部分要由我负责。由于目前这种状况,我为天皇陛下感到遗憾。此外,我长期热爱的陆军会变成今天的如此这般,我深感遗憾……”

结果,一位名叫林铣十郎的大将被选为首相。林是同情统制派的。但是,他遭到国会的激烈反对,使他的政府仅仅维持了四个月,以致得了个外号叫“吃饱就走内阁”。林的继承人是文官近卫文公爵,他是曾统治日本好几个世纪的藤原家族的后代。他是西园寺的门徒,长期以来,他不顾这位最后元老的要求,拒绝参政。在“二?二六”事件后的艰难的岁月里,老公爵西园寺得出结论,只有近卫才能领导新政府,并正式向天皇推荐。近卫谢绝说,他宁愿当他的贵族院议长,同时身体也不好。这使西园寺“非常难堪”。

但考虑到目前危机的严重性,近卫还是听从劝告,接受了迄今为止都是老年人担任的这个职务。近卫四十六岁,让他领导国家是深得人心的选择,因为国民对政客已没有什么信心,同时也担心军人统治继续下去。对军方说来,大多数人也都信任近卫,因为他没有政治野心。财阀想靠他带来稳定,知识分子则希望他制止法西斯主义。一般民众则觉得他年轻英俊,而且因为不愿当首相而对他有好感,凡是没有这种野心的人一定是诚挚的人。

近卫于6月就任首相时许诺说:“我们必须以宪法容许范围内的发展改革与进步为准绳。但国家要求全民族的改革,作为既非法西斯主义又非社会主义的政府,必须倾听这种呼声。伟大的(明治)维新使我们取得了今天的光荣与成功,现在该是年轻一代来挑起担子把我国推向一个新时代。”

驻扎在宛平城内的宋哲元部队正在赶往前线这个新时代比他预期的来得早,但却根本不是他设想的新时代。7月7日晚上在古老的石桥—卢沟桥—开创了这个新时代。那天,驻扎在这个成为历史里程碑的地方附近的日军一个连,在离中国驻军约一英里处进行夜间演习。正当结束演习的军号吹响时,从中国防线方面射来了枪弹。日军开枪还击,但不到几分钟,这场小冲突便结束。日方的人员损失是一人失踪。连长把情况报告营长,营长则用电话报告在北京附近的团部。接着向卢沟桥派出第二个连,有一名参谋军官同行,开始同中国人安排停火。正当双方刚刚一致同意这次事件是不幸的误会,又第二次发生向两连日军开枪。

第一次的开枪可能是无意的。第二次开枪却值得怀疑,特别是在该地区的日中两国军队关系相处得很好。两军的良好关系是通过华北地区中国军队总司令宋哲元和日军在华北的驻屯军参谋长桥本群少将之间的密切友谊建立起来的。问题是,第二次射击如果不是中国军队开的枪,那么,是谁开的枪?是不是土肥原一伙试图加剧局势为武装侵略中国制造借口?还是共产党希望蒋介石与日本打一场也许导致在中国实现共产的全面战争?

不管第二次是谁开的枪,日本进行了反击。直到第二天上午,谈判人员才一致同意双方和平撤退。日本人在撤退时却招来射击,他们立刻还击,战斗又打响。

尽管那时情况似乎应该是很明白的,即有第三方试图使冲突继续下去。但双方都指责对方破坏停火,谈判告吹。消息传到东京后,陆军参谋总长发了一个例行公事的电报,命令就地和平解决争端。当天晚些时候,陆军省、海军省和外务省的代表一致同意采取“不扩张”和“就地解决”的政策。这个政策得到近卫首相和他的内阁批准。然而在陆军参谋本部的一次特别会议上,扩张主义者竭力要求增派军队到中国去教训蒋介石,否则,蒋可能利用这一事件为借口收回满洲,危及日本控制的朝鲜,最终使日本受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控制。他们答应采取短期结束的军事行动,迅速与蒋缔结协定,再把全部日军撤回华北,把华北纯粹当做对付苏联的缓冲地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